《申遗后第一个春节》
文/田济儒
春节,那记忆中的温馨画卷,总是以爸爸妈妈的忙碌身影为序曲,缓缓展开。孩童时,它是舌尖上的甜蜜,是妈妈手中变幻莫测的面团,幻化为馒头、花卷、油饼、饺子,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爱的传递。而长大后,春节则化作了孩子们无邪的笑容,账单虽长,却满载着亲情的重量,家的温馨。
今年的春节,尤为不同。在古老的长安城下,繁华的上海外滩,雄伟的西安大雁塔旁……千家万户,共同守望着零时的钟声,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献上最诚挚的祈愿。这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对中华千年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小区广场上,寒风轻拂,枯叶在空中旋舞,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红灯笼高挂,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归家的路,也温暖了游子的心。这春节,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便似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使命,它不仅是岁月的更迭,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儿时的春节,是妈妈手中的面团,是爸爸口中的年俗故事。那时的年货街,热闹非凡,红绸挂满枝头,蜜供堆成小山,货郎的拨浪鼓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年画。而春节的由来,更添一抹神秘色彩。年兽的传说,让我们在恐惧中学会了勇敢,用红色、火光和巨响,守护着家园的安宁。
如今,站在申遗成功的新起点上,春节不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街道两旁的红灯笼如同串串明珠,照亮了归家人的脸庞。孩子们穿着新衣,手捧糖葫芦,笑声清脆,如同春天的使者,播撒着欢乐与希望。远处,锣鼓声声,那是社区的秧歌队,用欢快的舞步,迎接新年的到来。
走进小区单元楼,看见老街坊们正忙着贴春联,一笔一划间,流露出对岁月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那红纸黑字,不仅是对家的祝福,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告白。
我站在小区广场的中央,仰望满天繁星,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春节,这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如今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这份节日的喜悦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