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国际雕塑文化艺术园,坐落于秦岭山脉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余下镇。余下镇本名御下镇,是汉代皇帝上林苑所在地。园区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室内展馆总面积2200平方米,是艺术家张金平先生耗时十余年进行投资打造。整个艺术园区由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0806蒸汽火车艺术广场,火车头望山艺术餐厅,雕塑家工作室、手作研学空间、科普实践空间组成。
42岁的张金平先生年轻有为,低调内敛。院子里有他为国内各地制作的雕塑作品模型,雕塑馆里有各大美术院校教授的佳作藏品。更有从国外多个国家精心搜罗来的雕塑蔵品,甚为珍贵。

进入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我眼前被这些躲过历史破坏的匾额震撼了,这是张金平先生用青春建设了这座博物馆,以一己之力支撑着园区的运营。他从全国各地民间费时耗资,收集,修补,运回。目前博物馆中展陈出三百多幅牌匾,以及大量的农业工具。每一物件藏品他都用日记记录时间,地点,家庭,姓名,历史背景以及物件渊源。他对藏品的尊重让人感动。
张金平先生用非凡的眼光与执着,打造出这座藏品无数的博物馆,让人由衷钦佩。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对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了保护。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藏品丰富令人震撼。这是他个人心血,更是文化、艺术界名流汇聚地。

诚挚呼吁社会备界伸出援手助力这份收藏事业。让这些珍贵的物件得以更好的保存。最终完整地留给国家,传承给后代。让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一起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守护者与他的时光方舟:一位雕塑家的文明苦旅》
——记丝路国际雕塑文化艺术园创始人张金平
一、青铜与蒸汽的对话:在秦岭深处造一艘文明方舟
坐标:北纬34°07’,东经108°37’
当0806号蒸汽机车的汽笛惊起林间宿鸟,青铜鼎簋的纹饰正与斑驳的匾额在暮色中私语。这座藏匿在秦岭褶皱里的艺术聚落,如同被时光遗忘的方舟,满载着雕塑家张金平从历史洪流中打捞的文明碎片。

二、雕塑刀下的生存悖论
数据背后的隐喻:
● 12000平方米: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却要容纳五千年文明截面
● 42岁:在艺术市场黄金年龄,选择成为文明的清道夫
● 0: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次数
在《千里江山图》复制品标价过亿的时代,张金平的生存公式令人心酸:
那些为城市广场铸造的青铜雕塑,成了供养历史遗孤的”奶娘”。艺术家在商业与理想的天平上,始终把砝码压在文明存续的那端。

三、匾额抢救者:与消失赛跑的人
四、蒸汽机车的哲学隐喻
那列从余下镇开出的0806号机车,承载着比钢铁更沉重的象征:
● 气缸活塞:工业文明的原始心跳
● 煤水车厢:装着农业文明的最后余温
● 36吨自重:等同于半个世纪前中国工业化的集体重量
当参观者在”火车头望山餐厅”品尝创意菜时,不会注意到底盘弹簧里沉睡的1978年润滑油——这正是张金平的刻意安排:让工业遗产活在人间烟火里。

五、文明守夜人的孤独与丰盈
三个震撼瞬间:
1. 暴雨夜用身体为露天匾额挡雨
2. 变卖获奖雕塑《丝路驼铃》购置恒温展柜
3. 在机车驾驶室举办”移动中的诗歌会”
他的收藏逻辑充满诗意:
● 把匾额视作”悬挂在大门上的家国史”
● 称蒸汽机车是”会奔跑的工业纪念碑”
● 将农具陈列称作”土地写给人类的情书”

六、新式守护者宣言
这不是悲情叙事,而是文明传承的创造性转化:
七、致所有时间旅行者
当你在艺术餐厅凝视玻璃幕墙,会看见机车蒸汽与青铜饕餮在暮色中对话。这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正是张金平构建的时光剧场——他用二十年光阴证明:
文明守护不是挽歌,而是创造性的重生。
那些穿越战火、动荡、遗忘抵达此处的文明碎片,正在秦岭北麓进行着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等待与下一个守护者相遇。


张丽丽,女,汉族。1967.3月生于新疆。民建会员。从小习画,1987毕业于新撞阿克苏艺术学院美术装璜系。一直从事绘画工作。现任西北大学唐文化书画研究室研究员。陕西西安书法博物馆书画院秘书长。陕西省美协创作中心研究员,陕西军旅书画院渭南分院副院长。陕西军缘书画院院士,陕西省诗词协会三秦好诗书画院付秘书长。本人作品博采众。多次参加省,市美术大展获奖,多副作品被书画博物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