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朝圣的脚步10.11
昨晚入住白马镇(八宿县政府所在地)利尔酒店。3天前在卡子拉山口邂逅的北京的那老两口竟也选择住这里,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离开酒店向西南出发,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陪伴我们。整个八宿境内路况比较糟糕,“炮弹”坑接二连三,整修路段一个接一个,特别是施工点位开辟的临时路更是泥泞不堪,通行困难。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道路整修工程并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提质,在提高安全系数和通行效率上做文章。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拓宽取直,一些易发泥石流的地方修筑明洞。越来越好的318值得期待。
雨渐次向中等量级过渡,然而向着拉萨方向朝圣的行者越来越多。他们基本都是黑色衣服,扎上淡绿色的荧光带子,头戴黑色或烟色毡帽,为防止强紫外线灼伤,脸部蒙的严严实实,背着个不大的双肩包,身披塑料雨衣,拄着一根棍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头或曰向拉萨进军的装备。用双脚丈量着与神圣的殿堂的距离,向着心中的佛主奔去。此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朝圣者或三五个或七八个一个小团队,女性偏多,看不准年龄,从举止行为上判断,大约40—60岁不等,每个队伍里总会有一个男性打头,后面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与他保持五、六米的距离,不知这是什么规矩?虽然他们的步调
有些凌乱,行姿各异,但“一”字队形还算整齐,一往无前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进入波密境内,又见到俯身叩长头行进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版人在路上叩长头的场景,他们五体投地,而且每一次的动作像复制一样,上一次的指尖所达之处,就是下一次匍匐脚跟着落的地方,拿捏的相当准确,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真乃
虔诚朝圣志坚强,
五尺身躯丈远方。
风餐露宿谁能阻,
长路一心向高堂。
对此,我有好多疑问:其一,这一路走下来需几个月,吃住如何解决?其二,怎么只见徒步去的,不见徒步回的?其三,为何有徒步的,有三步一叩的,有何区别?其四,使用交通工具去朝拜不可以吗?就是不虔诚了吗……?其五,
他们为何宁愿耗费大把时间、体力、财力去祈祷虚幻的未来却不愿将其用来生产劳动从而改变现实生活呢?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向他们请教,了解清楚,就是让我陪着他们走上一段也会毫不迟疑。
今天的雨,使然乌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湖水浑浊,没有了湖光山色,大家很是失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继续向波密行驶不到一小时便来到了波密县(玉普乡)米堆冰川服务区(距然乌湖镇向东37公里就是来古冰川)。游览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是既定的项目,我们没有犹豫就购了门票,区3km,摆渡车票价竟比门票翻一倍,且没有年龄方面的优惠,这是全国范围内旅游景区最普遍最恶劣的变相涨价的套路。
天气没有一丝好转,我们向西南方向的米堆村望去,一片氤氲,雨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即使我们进入景区,恐怕也见不到冰川的真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这样的天气进景区效果会怎样呢?我们咨询了工作人员,得到的回答是“那要看你们的点子啦”!我们决定先吃饭,同时找景区负责任商量,可否通过签字确认的方式,将我们的门票及车票的有效期延长,待返回时再用。他未拒绝,“你们吃完饭再说,或许10月15日后还会免门票呢”。午餐期间,我又见到了他,一位中等个头,四十岁上下的藏家兄弟,黝黑的面庞,一笑便会露出那口傲人的洁白的牙齿。我一边大声问候“扎西德勒”!一边拿出门票让他签字,没曾想,他爽快地指着售票处:“到窗口退票吧!我已交待完了”。那哥仨拿我开涮,“你的那句流利的藏语作用可真大啊”。那位兄弟的充满人性化的灵活的管理态度令人感动。由此我想起了七年前夏季的一次遭遇,我与几个朋友去赤峰市克什克腾游玩,一天下午四时许,我们出乌兰布统景区南门,拟向南进入承德市上高速返程。只因唯一的一条路连接着一个所谓的森林公园,就要收费120元/人,我们再三申明不是去公园,而且这个时点也不可能是去玩的,但他们不理睬,不买票就是不行。现代版的“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无奈我们只好改变路线,又返回内蒙并穿越乌兰布统景区。他们的处理方式反而是既讲道理又很温馨,即让我们先按正常程序购门票,半小时之内出北门时(实际只需20分钟),持交费收据全额退款。相比之下,感觉河北的做法与拦路抢劫别无二致。
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向波密县城扎木镇进发,很快驶出了帕隆藏布大峡谷,在那条波浪翻滚急不可耐的帕隆藏布江的护送下,安全抵达目的地。
这段220的里程并不算远,但朝圣者的脚步一直在回响,尤其是刚进入隧道,眼睛还未完全适应昏暗的环境时,则更要百倍注意,时时刻刻盯住右侧的行人,感觉有点儿疲惫。
2024年10月11日
4
奔往拉萨10.12
波密县隶属林芝市,位于林芝市东北部,海拔2720m,
是沪聂线上的十分重要的驿站。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下,这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植被丰厚,鸟语花香。把她称作西藏的江南,雪域高原的肺,荒漠里的绿洲都不为过。境内有众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易贡湖、嘎朗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沟、岗云杉林等。
县城扎木镇更像一幅瑰丽的油画,铺展在人们眼前。从120km以外的然乌湖跑来的帕隆藏布江卷着碧绿的浪花将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人们又用彩带一样的五座桥梁把南北紧紧地联系起来;
四周是层层叠叠绿得发黑的松林,松林上面又是那巍峨峻峭的雪峰,它们高擎巨臂,从蔚蓝的高天之上扯来几片白云舞动着……扎木镇很宽敞,没有丝毫的拥挤感,其建筑在整体藏风大格局下显现着自己的特色,藏民用他们独有的匠心和技艺,认真地对待每一扇门一扇窗一堵墙,屋顶也出现的灰色调,冷暖相间。
天不济我,今日仍小雨连绵,弥漫的浓雾将波密的秀丽山水包裹的很严实,我们只好一路跨通麦特大桥,迫龙沟特大桥,向林芝方向挺进。
这里不得不追述通麦特大桥和迫龙沟特大桥的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从波密县通麦镇到林芝市巴宜区(由原林芝县改设而成)更章门巴族乡14公里的路程,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有易贡藏布、帕隆藏布两条大江阻隔,是地震、塌方、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路段,因而,这里被称作通麦天险,通麦坟场,司机的梦魇。2015年12月同时通车的两座雄伟壮丽直插云霄的特大桥及其4座隧道,将原来2小时的车程缩小到20分钟,行车安全有了脱胎换骨的保障。两座桥亦成为318线上蔚为壮观的一大景色。其中迫龙沟特大桥还是目前西藏地区最大的悬索桥。
在大桥景区,当地居民设摊售卖土特产品,我与文学教授王兄立明先生在一处摊位,见到一块巴掌大的漆黑如墨的石头,上面镶嵌着洁白似玉粗细不均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粗犷的山水图画,惟妙惟肖。
便问道:“这是自然的吗?”摊主一位六十岁上下的藏族(或者是门巴族)阿妈急忙摆摆手,坚定而又自信地说:“不是!是纯天然的”。我俩相互对视,愕然!原来在西藏,自然的和天然的还有如此大的区别啊。
在海拔4728m的色季拉山口,雪下的挺厚,化的也很快。下车观光,打卡拍照,只好在雪与水中啪啪地走着。在西域,刚才在山下下的还是雨,到了山上就变成了雪,魔术一般。
下降千余米,便是川藏线上的又一棵明珠,又一个东方瑞士—鲁朗镇。她隶属林芝市巴宜区,集秀丽的田园风光,多彩民族文化和优异的基础设施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胜地。这里的建筑别具一格,木质三成楼居多,人字架屋顶,高大的挑檐,通体青紫的色调令人记忆犹新。鲁朗石锅鸡享誉大江南北,吃石锅鸡也是我们来鲁朗的重点项目。开店的老板娘五十多岁,相邻的三个门店都是她的产业。在一处显眼儿的墙面上,贴着由她女儿撰写的石锅鸡创业史。老板娘告诉我们说,他父亲是十八军老兵,西藏解放后,又申请留下来建设新西藏,与她的母亲,一位藏家姑娘结为伉俪。说到儿时的艰难岁月及创业时的种种坎坷与艰辛,她哽咽了,我们只好岔开话题。
下午,我们驶入林芝镇嘎拉村,上八一大桥,正式进入409km的林拉
大昭寺的魅力10.13
自进入藏区以来,今天是最轻松的一天,我们要去拜谒拉萨城的灵魂,位于八廓街的大昭寺;到布达拉宫广场转转,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顺便预约明天参观布达拉宫的时间。车也休息了一天。
大昭寺始于公元七世纪,是由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占地25100平方米,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融汇了藏、汉、尼泊尔的建造艺术,气势恢宏又神秘莫测,这里供奉的是佛主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圣像,在广大藏族人民心中具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无数信众都将能到此朝拜、祈愿、赎罪当作毕生的追求与荣耀,因此它也成为当今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两种令人难忘的景象:
第一个是众人集体叩长头的阵仗。在大昭寺广场靠近寺门的地方,辟有两块方型场地,虔诚的信众早早地来到这里占据有利位置,铺上能容下一人宽度的木板或毡毯之类的垫子,手上套着专用的塑料或木板做成的耐磨的板子,嘴里叨念着我们听不清楚的经文,原地叩长头,匍下去站起来,此起彼伏,循环不断,手上的板子摩擦地面发出的哗哗哗的声音不绝于耳。累了,他们也会坐一会儿,喝点水,然后接着干,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其动作一丝不苟,没有一个偷奸耍滑的。
只不过观感上有些凌乱,若此时播放节奏感强一些的佛曲经歌,大家按其节奏动作起来,岂不更加震撼。第二个是浩浩荡荡的转寺队伍。来自各个藏区的信众,穿着不同款式的藏服,组成了转寺大军,按顺时针方向,绕着大昭寺建筑群转圈圈,大家无一例外的右手摇动法轮,左手捻着佛珠,同样是口中念念有词。
其中也有行进间叩长头的,他们都居道路中间,其他人等自动给他们让出一条通道,秩序井然。更令人感动得的是一位只剩一条左腿的残疾小伙子,背着拐杖,用单腿蹦的方式叩长头,一匍一匐的距离控制的相当精准。
据说这样的场景天天如此,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我们四人也无意识的加入了大军队伍,走着走着,一种洗尽铅华的淡然与忘我油然而生,烦躁归于平静,繁忙归于安逸。我边走边想,多少天来,我还对藏族同胞宁可耗费体力精力财力去朝拜佛主,朝拜心中神山圣水,而不在发展生产力改善生存环境上下功夫的行为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愚昧和落后。仔细思来,那汉人又聪明进步了多少呢?封建时期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攫取民脂民膏举全国之力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墓,以期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有的不惜丧权辱国。尽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实践过,他们所带到底下的无数的金银财宝,在阴曹地府里发挥了多大作用?那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今天汉人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热衷于修祖坟,动辄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上千万都在所不惜,让他们用来扶贫济弱却心不甘情不愿,无非是想让祖先也享受优越的生活,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发达罢了。然而这一愿望不是一直还是愿望吗?还不是“不干什么都没有吗”?我越发明白,不同民族间,只有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绝没有进步与落后之分,更没有聪明与愚昧之分,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共同进步。
在圣宫布达拉广场,我们见到一些藏民,从肤色、服装格调到帽子头饰,都存在很大区别,开始还以为拉萨人的生活还挺丰富多彩呢。我询问了一位藏族兄弟,方知平日里来布达拉和大昭寺朝拜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各地的藏人在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服饰着装、肤色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还有独立的语言呢。于是我抽空查询,原来五大藏区的藏人分好多支系,其叫法不同,如华锐、木雅、卓仓、夏尔巴啊什么的,分类标志也不同,但综合起来比较公认的大致是: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地区称卫藏,人数最多;甘孜、昌都、迪庆等地是康巴藏族,人数居其次;青海及那曲地区的是安多藏族。此外还有阿坝地区的为嘉绒藏族,林芝地区的为工布藏族,甘南等的为白马藏族等等。这些分支,连多数藏族人自己都搞不太明白,咱这族外人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尽管各个支系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生活形态,有一点却是亘古永恒的,那就是信奉喇嘛教,那颗对佛主无比虔诚与赤热的心。
不知不觉间,我们四个老头儿今天已走了13200步,还没觉得累呢。2024年10月13
1
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扎什仑布寺10.14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玛布日山又称红山,是一个海拔3700多米(拉萨市海拔3650米)独立存在的小山,布达拉宫那宫堡式与寺庙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山体相当,可谓一座宫殿一座山。它分为红宫与白宫两大系统,共有1267个房间。据说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已有1300年的历史,1994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事前约定,我们选择1号线并于9时进入圣宫布达拉,且遵从不穿短裤、不带帽子、不带墨镜的佛家习俗。现在的景区都极会经营,租用一个电子讲解器30元,好在这个小东西也很现代,可以做到跟随你的脚步走,即你到了那个场景,他就会介绍有关这个场景的内容。大约11时30分,参观结束。
从宫殿后面出来,我们遇到从理塘来的藏民一家,我向那个俊朗的小伙子请教:“你们穿的藏袍,为何要露一只胳膊”?“露左露右有何讲究”?他笑呵呵的告诉我们,这并不神秘,也与宗教无关,是他们觉得露一只胳膊干活做事更灵便些,而且走起路来更显得威武雄壮一些,尤其是婚礼上,小伙子将一条袖子扎在腰间,露着一支胳膊,迈起方步更有范儿,说着还给我们走上两步演示一番,至于露左还是露右,完全依个人习惯而定。

我们又涨知识了!见他们领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儿活泼可爱,在征得大人同意后,我抱起了他亲近一番,并合影留念,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抱着藏家的孩子。说到孩子,藏族有一个禁忌,那就是不能随意抚摸人家孩子的头部。我的理解是:孩子头顶只有大活佛才能摸的,只有被大活佛摸过顶,才是一生之大幸。你一个凡夫俗子尤其是外族的凡夫俗子,摸人家孩子的头顶那一定带有侮辱的味道了。那个小伙子告诉我,“这是我的侄子,姐姐的孩子”。哦,藏族同胞是不分侄子和外甥的。下了红山,依然是很多很多人围绕红山转,“转山转水转佛塔”!
我们果断调整计划,向日喀则方向进发。拉日高速是西藏的第二条高速,与其相邻的则是拉日高铁,西藏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下午三点多,到达扎什仑布寺,正好是那里下午开的放时间,接着参观。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南部的尼色日山下,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金顶红墙的佛殿和灵塔殿高高耸立在山间,随山势次第连接,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它占地15万平方米,殿宇房屋共3600间,于公元1446年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自四世班禅始,这里便成为历代班禅额尔德尼①的驻锡地②。其中四世班禅、十世班禅真身灵塔殿及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尤为引人注目,这里也是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办公与生活的地方,西藏地区的规模最大的佛学院也坐落在这里。
点酥油灯是喇嘛庙的一大特征,小的如碗大的比锅。信众为表示对佛的敬畏,为灯添油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他们用白色塑料盒盛着自家做的酥油,先拜神像,再小心翼翼地添加几勺酥油,随即去往下一个。这种方式我觉得比内地寺院烧香弄得烟雾缭绕,有时呛得人喘不上来气儿好得多,尤其是那些不良僧人,拽着你去“烧高香”,更加令人作呕。
网上流传: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免费参观,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包括布达拉宫在内只对藏族免费,而且扎什伦布寺对于其他民族60岁以上的参观者,没有任何优惠。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普通景区,有午休时间,即上午9:00—12:00,下午3:30—4:30。其它时间到此,会吃闭门羹的。2024年10月14日
释:
①班禅: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额尔德尼意为“珍宝”,班禅额尔德尼,就是宝贝学者的意思,并不是姓名。
②驻锡地:是指僧人住持的地方,通常与佛教寺院相关。驻锡地一词源于“锡杖”,僧人出行,锡杖随身,僧人驻那,锡杖自然也就驻那。
1
珠峰脚下10.15
早晨7时的日喀则一片漆黑,安祥寂静。我们今天要去珠峰大本营,看那日照金山,340km的路程大约需七个多小时,必需早点儿启程,以为后面的活动留出充裕的时间。
出市区一路向西,经萨迦、拉孜两个县域,还有318线5000km里程碑。这一带山不算高,依然光秃秃的,植被很差,但他们后退了一些,给人们留出了个相对宽阔的小平原,呈现出大片大片的农田,这在西藏是十分罕见的,日喀则也有幸成为世界的青稞之乡。一路上装满晒干了的青稞的拖拉机往来穿梭,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一片金黄色的风和日丽的田园风光。崭新的村舍建设的有规模有档次,典雅的藏式风格光彩夺目,昭示着这里的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当不错。
出拉孜县城不远,我们离开219与318的重叠路段,向南转进,沿318奔往定日县扎西宗乡。这一带的地理环境远不如萨迦与拉孜,山更高更秃,气候更干更燥,满目荒凉。走过318的人都觉得怒江大峡谷的七十二道拐令人震撼,我们面临的是去往定日县必经的比业拉山还高的加乌拉山同样不可小觑。来到加乌拉上下,抬眼望去,土黄色的大山高耸如云,不知山顶在何方;看眼前,东西两个直立的山体,夹着一面百余米宽的看上去有些大漠戈壁风貌的大缓坡,
我们就是从这个大缓坡上徘徊爬升,绕了108个回头弯后才来到海拔已是5198米的垭口,然后左转驶离318,跃上世界最高的观景平台,
山风呼号,经幡猎猎,一览众山小,一时豪情万丈。
向南远眺,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及他的四兄弟皆8000m以上的马卡鲁峰、洛子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横空出世,巍然耸立。我心中的珠穆朗玛,今天终于见到你了!回眸北望,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在向我们挥手致意,真乃人间大美矣。看我们四个老头儿左拍右照地忙得不亦乐乎,一位藏族姑娘和气友善地提醒我们,“悠着点儿,咱脚下可是5230m啊!”可我们四人竟没有一人需要吸氧的。
带着兴奋与胜利者的喜悦,继续奔驰,下午2时许,抵达预定的扎西宗乡北头的藏式建筑藏人经营的侣程宾馆,我们的座驾也完成了今天的使命。到珠峰大本营,必需在这里的换乘中心购票乘摆渡车(车隔1小时,可根据人流量适时调整),大约1小时车程。大本营是离珠峰最近的观景点,有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基本设施(还有个供登山者宿营和补给的登山大本营,不对普通游客开放)。大本营很宽敞,像个广阔的河滩,布满了大小不等的鹅卵石。世界上最高的寺院--绒布寺就坐落在这里。大本营的气温变化很快,从换乘中心出发时温度13°,大家都觉得热得不行,可太阳一落山,气温骤降至零下,又冷得不行。我们在5200m的大本营逗留了3个多小时,等待着日照金山那振奋人心的时刻,我们运气很好,近距离把那神圣之山、世界屋脊看个够儿,拍个够儿。
有个现象让我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那就是在等待日落西山的300余人的群体里,竟没有发现比我们年龄大的,而且那些年轻人个个装备讲究,它们不是拎着个大大的快要爆炸的氧气袋,就是背着长长的氧气瓶。像我们这样只拿着个氧气罐儿的人很少。看来我们的气魄不输年轻人,我们的体魄也相当给力。
已是晚上9点,宾馆的餐厅里早就生起了藏式铁炉子,看我们一个个冻得够呛,那个藏家小姑娘(服务员),拎来一桶干牛粪,打开炉盖子,徒手拾起干牛粪饼,熟练的掰成小块儿添进炉子,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她又麻利地给我们每人到上一杯,一切都是那么熟练那么自然。我们当中有的皱起了眉头,那意思说,“这也太不卫生了吧”。说来也怪,那高原上的草细得像牛毛,若是单单烧那草,恐怕只是呼啦一下,烟还没等腾起来草就烧没了。反倒是经过牛的反复咀嚼消化,变成了几乎看不出还有多少纤维的粪便后,倒成了上等燃料,成了草原人的生活必备。而马粪不但堆大且又都是粗纤维,反而没有人用,莫非是牛施了什么魔法?据说牛粪饼在牧民眼里还有象征意义呢,谁家墙上牛粪饼贴得多,谁家的牛粪饼堆儿大,则表明谁家勤劳富有。
刚回到房间不久,店家又送来了一壶热腾腾的奶茶,并叮嘱“一定要趁热喝完,凉了就变味了”。我们受宠若惊,还真得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奶茶可真香啊,应当是我到目前为止喝到的最正宗质量最好的奶茶了。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