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山樵 江城首赋
周大望
安兴君,自号木兰山樵,是陂邑达人。自从写《盘龙大桥赋》以来,赋兴大发,仅十个春秋,写出赫赫4800余篇作品,可以想象作者有多少不眠之夜的挑灯夜战。这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一般人是很难望其项背的。每遇安兴,或友人雅集,或是会务,总戏称他是中国首“富”(赋),后加解释,众人开怀笑之。安兴君貌似木讷,言辞期艾,实则内心丰秀,厚积薄发。他写历史,描山川,叙人文,抒情怀,纵横捭阖,经纬古今,宏论先民,探根求源,在他笔下拂去历史的灰尘,鲜活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绚丽风采。
近些年来,赋体流行,方兴未艾。楚辞、汉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的讲话句句鞭辟入里、切中要害。讲话中用了三个定性的论断:一个是“精神命脉”,一个是“重要源泉”,一个是“坚实根基”。这三个重要论断,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性质、意义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概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应该明确地统一到讲话的高度上来。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诗赋传承了三千多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锦绣篇章。《帝王世纪•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尚书大传•卷一•卿云歌》:“卿云烂兮,虬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传说产生于黄帝和尧舜时期,反映了先民的狩猎和农耕生活。由此可见,诗赋是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如影随形,同步前进。诗词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秉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吸吮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诗赋是重要的载体。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延续中,起到了连绵不断的培育、滋养的精神作用,对于美化人的心灵、促进社会和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安兴先生在赋体创作上继承了赋体的声律谐协,文辞藻丽的铺排写作,但又创新求变,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前进脉搏,为民族抒情,为人民作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容。如写蒙古族布于内蒙“窟窿蓝蔚,缥缈白云之朵朵;浩荡依青流,徜徉绿水之潺潺”。成吉思汗是“盔甲战袍兮雕像,襟危正坐;猿腰虎背兮慧眸,英武神姿”。宁夏回族,“天南地北,到处有回民之缩影、塞上云间,满城多番客之流风。滚滚黄河之两岸,家园秀丽;茫茫绿野之无垠,稻麦兴隆。”大理白族是“东方瑞土,南国古都”。《历代精英赋》写“群星璀璨,大树葱笼。人才辈出,文脉世隆”。描写了在中华大地绵延广袤的疆域里,民族精英,薪火相传。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农耕还是游牧民族,那些独特的民俗民风,如土家族的女儿会,纳西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蒙古族的那达幕,苗族的芦笙节,以及各民族的民居、服饰、餐饮文化,都有着生动的展示,打下了特殊的文化印记,留下了各个民族活色生香印象,构造了一道道靓丽的民族风景。
纵观安兴先生的鸿篇巨制,依族群分,门类繁多,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最后以《前后中国梦赋》压轴,激情描绘了中华民族克难奋进的英武风貌,使人从感官上产生了直觉的力量,从而激发人们的感情,意志和理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绵薄之力。
颇有感触之余,不揣冒昧和木兰山樵《后中国梦赋》原韵:
灾难几经重建家,蓝图新绘美无瑕。
胸怀四海连寰宇,鼎力千年泛铁槎。
谋变求新沿血脉,凌云壮志铸中华。
厚德惟余垂典范,继往开来遍着花。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黄陂区文联原主席)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