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 实战探索
解读:“和”文化理念
在社区调解中的应用初探
柯 扬
近几年,由于疫情冲击、社会转型、经济运作方式突变等等原因,人们的生存方式受到猛烈撼动,各种社会矛盾急剧上升,多种案件尤其是经济案件迅猛增加,将众多矛盾冲突尽可能控制在社区范围内调解,减少各级行政司法机构的工作压力,减少社会运作成本,显得尤为必要。
调解,尤其是社区调解,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和”文化理念进入人们调解思维,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和”文化理念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外延,才能更好的掌握其精髓,更好的把控、使用起得心应手的方法。“和”的基本概念至少有以下五层含义:
第一层:个人和气养生 (和苗谷黍,颐养天年);
第二层:夫妻和睦养家 (和气交融,烟火递潺);
第三层:社会和谐养社会(和谐尊信,长幼孝善);
第四层:国家和平养人民(和平睦邻,万邦结缘);
第五层:天人合一养万物(和梦天下,举世同欢)!
我们权且以上面“和”文化概念的五层基本含义展开相关论述。我们知道,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司法纠纷案例,其中最不好应对的一类人的性格是:法律道德意识淡薄,蛮横无理、喜怒无常、执迷不悟甚至是丧失天良、泯灭人性,通常这类人是造成纠纷与司法案件的多发人群。但我们也发现在某些危机处理的案件中,即使面对最凶残的人质绑架事件,我们机智的谈判专家也有机会让不少凶犯立即放下凶器,终止犯罪行为。这就涉及性格应激处理与危机公关的技术技巧——“和”的调用。
更新多的时候,我们日常的矛盾纠纷,往往在一些“和颜悦色”的人际交往技巧处理下,轻松化解矛盾冲突,及时防止恶行事件的发生,将案件遏制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反之,有不少人际冲突,就是在“不合时宜”的言语刺激下,走向恶性极端——“和则两利、斗则双败”。
这在一些家庭矛盾冲突中,愈发明显:一个爱唠叨的遇到一个爱动手的,往往一丁点的语言刺激,就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尤其在不和睦的家庭冲突纠纷中屡见不鲜。家庭是一个讲究“爱”的地方,一方的忍让,往往会带来一片“晴朗的天”,但无原则的忍让也会让家庭暴力到处泛滥——和睦持家,仍是道德主线。在家庭冲突调解工作实践中,普及“和”文化理念,加强道德法制教育,任然任重道远。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社交礼仪、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的恰当运用,往往让很多矛盾冲突化解为无形,甚至达到赏心悦目的层面。所以,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需要跟随“老师傅”富有耐心的“传、帮、带”,和谐渐进,才能相对快速容易地跨越到人际交往逐渐融洽的成熟阶段。
当然,说得大一点,国家之间,一段和平交往的美好事件,往往让其国民睦邻友好,一个不好的事件,有时也会引发国际纠纷甚至战争,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起源于个案“刺杀事件”;一个好的理念,能让世界打开新局面:2015年8月8日,据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陆续得到联合国100多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描绘出一幅壮丽蓝图,得到全球爱好和平人们的热切期盼,也让我们一带一路政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欢迎。
广而言之,世界万物自有其发展运行规律可循,整个生物链、生态环境保护得当,人与自然就可和谐相处,生生不息;反之环境破环、物种灭绝,人们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很多个案现象看似“和”而不同,实则命运休戚相关。
基于上述对“和”文化的“五‘和’”理念应用的简单分析推演,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和”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睦邻相处方面,以及人与自然、“天然合一”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互动作用,深蕴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这也为我们社区调解工作带来丰富的哲学理念、处事技巧与操作空间,也让很多人明白我们古人流传下来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天高地远”的古老智慧,散发出魅力独特、智慧传神的人生处世哲学理念——“和”文化的概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高度浓缩。
从时代视角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整体向好,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社会矛盾纠纷较多,发现、防范、处置难度大,下面就是我们运用“五‘和’”理念调解成功的一个实例。
2021年疫情期间,我们在华南及附近区域参与调研一个互联网金融案件,先后历时8个多月的时间,写出题为《中国“网络金融”走出误区的十大路径》近1000页的调查分析报告,用“非诉讼调解”的方式,为一个超越百亿的案子画上句号,其间就是系统化具体运用“五‘和’”文化理念,成功应用于司法调解实践的经典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机会与威胁、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乱象、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个案分析——以“数字挖矿机”案为例的情况分析,对参与当事人长时间面对面心理访谈,为其争取合法权益(认清形势,及时止损;如需投资,做好团队储备;整理好证据材料,尽量尽快争取合法权益),避免再陷误区;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问题总结、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建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解决路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误区解决路径建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制化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个案解决策划案等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总结,得出合法、合理、合情的必然结论,指导化解相关案件及防止矛盾冲突过激行为。
由于2021年互联网金融案件高发,当时国家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数字币等业务政策法令还未出台,相关政策不明朗,处理互联网金融案件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一个十分棘手的重大话题,相关案件的厘清法理脉络相当吃力,必须通过大量调研分析,通过大量材料与案例调研解读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金融发展的新领域,它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它不能脱离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实际监管要求。通过内参建议国家相关权威机构应尽快出台新的监管方式;参与者也要谨慎参与,量力而行;普通参与者更要学习全面的金融知识,风险与收益往往相伴而行;互联网数字金融案的参与过程,很多值得讨论的经验与教训需要参与各方深思,一定要站在合法合规的角度上,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金融案件反映出很多问题:从业单位受否具有金融业务资格;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业务素质;业务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业务手续是否完善;业务流程是否可以预见;业务风险是否可以把控;退出壁垒是否可以承受,等等诸多问题,待参与各方深思、反省与戒勉;等等多个方面的不确定问题。
我们对大量的材料依据需要整理分析,以便专家组开展后继的专家论证会工作之需。我们解决这类业务也应从关键证据取证准备材料依据,进行相关分析咨询指导;合作之始,与当事人协商一致的观点:先非诉讼调解争取快速解决,若不可行,就采取民事诉讼,或刑事报案解决。
这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要调研准备,要收集整理证据,要按有关方面要求准备合法合规的手续工作,这决定了不是一个简单短期过程,需要多方配合,需要艰苦认真负责的细致工作。事情的进展与风险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承诺时间长短与结局如何,只须在事情的发展中争取有理有据的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其中发生的案件合法性背景调查,业务开展合法法律基础与依据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更多的分析、总结、汇报工作有待进一步材料丰富与更严密的专业化论证。
经过上述大量细致的工作,我们全方位运用“五‘和’”文化理念,形成了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多层次、社会化、全覆盖”大调解格局,调解成功率达到很高的比例, 我们紧急中止了数百件诉讼案件的密集发生,有效防止了突发事件的集中爆发,极大地减少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压力,节省了大量的司法诉讼成本,降低了大量普通百姓的盲目行为,极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心理压力,取得非诉讼业务的预期目的,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好评,我们也苦中优乐。
该报告受到国家法制部门、权威媒体等机构负责领导的高度重视:调动社会力量解决当时中国“网络金融”走出误区的十大路径、“数字挖矿”纠纷解决方案提及的系列社会困局问题,也为国家相关机构出台“互联网金融”法令提供不少切实的建议——直到2023年,中央终于成立“中央金融委”与“中央金融工作委”专门机构,出台相关利好法令,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年的点滴辛勤工作,做出再大努力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工作效果如期而至。
由此可见,加强“五‘和’”文化理念在我们社区调解中,有着与法制手段“异曲同工”之妙的独特魅力,体现在我们调解工作的“艺术化”工作魅力与深刻的处世哲学智慧。我们社区矛盾的产生五花八门,处理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对问题的产生应分析透彻,对根源深挖除患,对问题的分析深刻入理,对问题的解决准确到位,对未来的前景展望放长放远,对解决问题的网格化机制应该落实到位,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需求,以优化调解资源配置、统筹调解力量运用为抓手,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各项工作,重点从“全方位校准调解工作方向、全领域厘清调解思维理念、全链路创新调解制度机制、全面把握调解特点规律”四个环节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水平,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我们的基层社区建设成“平安、祥和、融洽、乐活、温馨”的宜居之所,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立足于预防、调解、法治、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为我国法制强国战略落地生根而努力奋斗。
这表明,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基层社区调解工作,意义重大。
相信我们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五‘和’”文化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网格化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沉浸式开展法治建设,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段、治未病,尽力尽量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必将为我们法制强国、平安社区创新工作、细化操作,知难而上、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简短的报告,我们创新性尝试用“五‘和’”文化理念处理社区调解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行业专家与业界同仁继续探索,不懈努力,相信中国“和”文化的古老智慧与核心精髓,必将闪耀越来越璀璨的时代光芒!
柯 扬
于北京西山
2025.2.15 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