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荒漠之声的第一人
---记著名钢琴教育家石钢老师
作者:王学正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未曾开垦的荒漠依然戈壁茫茫,满目苍凉,一片亘古荒原。这里期待着人类对它们的开垦改造和建设,它不仅需要垦荒者在这片荒漠里镶嵌上一片片美丽的绿洲,建起一座座生活乐园,它还期待着一方人类精神家园的内质和风采。它还需要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教育,建设起一座座精神文明的家园,但在那个文化艺术匮乏的年代,具备这种才能的人少之甚少,如饥似渴的荒漠只有望眼欲穿地期盼着、等待着……终于在这一天,苍凉的荒漠等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刚毕业于南京师大音乐学院(原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年仅22岁的高材生—石钢。
他向荒漠走来
石钢,1941年3月出生扬州江都嘶马一个衰败的淮扬世家、书香门第石姓家族。孩子刚一落地,母亲就得了重病,耳朵也丧失了听力,且无一滴奶水,眼看着无力抚养干瘦如柴的儿子,父母决定将他送人逃生,在两个姐姐的苦苦哀求下,才留下了这个差点儿就要与她们永远分离的苦命弟弟。在石钢的记忆中,每到年关,就有人到家里讨账逼债,眼看着外人把家里剩余不多的东西搬走抵债。吃不饱,穿不暖,有了上顿无下顿的苦日子,给童年的石钢留下苦涩辛酸的痛苦记忆。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石钢顺利地考上了中学大学,并享受了助学金。石钢天资聪颖且具有音乐天赋,受姐姐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文艺,迷恋家乡的戏曲(扬剧),喜欢民歌小曲,能唱,能表演,进入学校后,他的艺术才华和对音乐的悟性与灵感,已有了超群惊人的表现,无论是歌舞、演戏、绘画、文学都比同龄的孩子出色、出彩。江都文坛德高望众的朱廉和陈肯先生,以多年施教的慧眼,断定石钢是个可塑之材,并对他人生向往更高境界追求,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和引导。
石钢在校各门学科的优异成绩,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无限希望,全家人望子成龙,省吃俭用,把一切力量都用在了支持他的学业上。石钢不负重望,凭借自己的天赋和不懈努力,于1958年在成百上千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考上了南京师大音乐学院。主考老师、著名的钢琴教授郭惠英女士,第一眼就选中了能在钢琴系大有作为的石钢,就此,石钢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汇报音乐会上,他出色地演奏了巴赫、贝多芬、肖邦、舒曼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以娴熟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激情,展示了他音乐艺术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的喝采和掌声,并被电台录音对外播放,石钢成为大家共认的钢琴系应届毕业生首屈一指的高材生。
毕业前,他和应届分配的同学,在南京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动员报告,这位具有历史远见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向他们发出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亲切召唤。听完报告,石钢热血沸腾,连打三次报告,毅然决然地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对他的培养。1963年,这位毕业于南京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高材生,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踏上了他执著追求的人生之路,向着无边无际的荒凉大漠无怨无悔地走来了。
他站在巍巍天山的脚下,面对沉寂的荒漠,捧起一捧金色的黄砂,摘下一束不怕风沙,不惧严寒的红柳花,他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他发誓,从这天起,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交付给这片亘古的荒漠,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荒漠上的钢琴之声,让铿锵有力的时代音乐,响彻在这亘古荒原的高空。
斗胆向总理求琴
当这位热血奔涌的青年石钢正待大显身手之时,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现实让他一筹莫展,他们分配去的石河子中学里竟没有一架钢琴。这对学钢琴专业的石钢来说,就如同战士手中没有武器,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一样,石钢从美丽的梦境中突然跌落在英雄没有用武之地的困境中。在万般无奈之下,从痛苦中觉醒的石钢终于鼓起了勇气,给敬爱的周总理写信求琴。很多年后,仍有人为石钢当年的这种举动而惊奇,石钢也笑着说,当时我也不知道从那里来的这种勇气。
其实这种勇气来自于石钢的性格,而性格是可以决定命运的。石钢的身材不算高大威武,但墩实健壮,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丰硕饱满的额头,那里装的不仅是超人的音乐才华,更是他的聪明智慧和胆识,额头下的一双浓眉大眼,透着外敛内刚的性格和果敢、决断,执着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
果然,事情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石钢很快收到了总理秘书的回信,信中鼓励表扬了他的想法,没有多久,师政治部便通知他去乌鲁木齐市选购了一架价值1680元星海牌的钢琴,1680元对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的石钢来说可谓天价,当他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架渴望已久的心爱钢琴时,感动地涌出了幸福的泪水。
从此,这件令他终生难忘,倍受感动的事成为他在音乐事业上,执著追求人生境界,用实际行动报效党和人民的源泉和动力。
得到钢琴后的石钢,如鱼得水,开始展示他的音乐才能。他首先组建了学校了合唱队、舞蹈队、文艺队,还创作了歌曲《我爱祖国的边疆》,并为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和柳亚子先生《万方乐奏有于阗》等谱曲,为学校的音乐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也为学校美学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跌入低谷
正当风华正茂的石钢驾起音乐之舟,鼓足风帆乘风破浪的时候,厄运降临在他的头上,文革中他以给总理写信,胆大包天,崇洋迷外,贩卖封资修毒害青少年和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黑五类等罪名和夫人一同被发配到火焰山下一个叫“火洲”的地方,强制劳动改造,激情燃烧的石钢一落千丈跌入了人生命运的低谷。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山”(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火焰山以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地质原因常年放射出的热量成为我国最高热地区。夏天的最高温可达40℃之上,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火焰山热热热,鸟儿不敢山顶飞,马儿不敢山边过……”石刚和夫人就是在这种烈日炎炎、空气灼人的环境下,高举着十几磅的大铁锤汗流浃背地砸石头,搬石头,运石头,两只手常被砸的血迹斑斑,伤痕累累,长时间的过力劳做,使两手关节分离变形,僵硬呆板,失去活力,后来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才逐渐地恢复了功能。
石钢的夫人阎若芬老师,是一位有着俄罗斯血统的美丽女性。她的母亲是俄罗斯沙皇后裔,父亲是毕业于黄浦军校的高材生,像这样组合的家庭,在文革中无疑是一个标准的里通外国叛国投敌的“反动家庭”,有着“间谍特务之嫌”。于是,带着多种罪名的阎若芬和丈夫一并发配到这里,石钢抡铁锤,她就扶钢纤,石钢搬石头,她就运石头,但她无怨无悔,默默地陪伴着丈夫,共同遭受着命运的劫难。阎若芬在青年时代美丽漂亮,被称为“大洋娃娃”,在向她求爱的诸多的男士中,她坚定地选择了有音乐才华,有事业心的石钢,成为石钢命运与信心的精神支撑,并在那种缺医少药,世态炎凉的恶劣环境中奇迹般地为石钢生了个儿子。
儿子的出生,给几乎绝望中的石钢,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萌生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为儿子取了一个奇特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石音。他坚信,这块精美的石头,终有一天会唱出歌来,会发出世界之最美之音。
乐坛耕耘
1973年,当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的时候,冻结在石钢满身的冰霜开始溶化,他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几经周折,他终于和夫人离开了那块让人倍受煎熬的伤心之地,抱着儿子前赴兵团六师五家渠中学任教,命运又让他与音乐有了情缘。在学校的一个破旧仓库里,他找到了在“打砸抢”的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一架旧钢琴,他把钢琴擦洗干净,用僵硬的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响了压抑在心头多年的一个最强音,仿佛庄严的向世人宣告,令人心酸的年代过去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了!
满怀豪情的石钢,重新燃起了钢琴之梦,他以饱满的热情很快的投入到令他痴迷神往的音乐教学之中。工作之余,他又把儿子石音作为课堂之外的第一个学生,在石音三岁时,他就给儿子传授音乐知识,培养他对钢琴的意识,乐感和悟性,出生在音乐世家,有着音乐遗传基因天赋的小石音,在父亲的指点下,一点就通,随着他的成长,石钢把平生本事都精心地传授给这个门里出师的儿子,使小石音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传奇小琴童。
198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考场上,仅有十岁的小石音,以一首高难度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征服了在座的主考老师,夺得了西北五省仅有一个名额,全国三个名额其中的一个,被钢琴界誉为“钢琴神童”。1992年,石音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又进入世界一流美国最好的伊斯曼音乐学院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成为享有国际乐坛声誉的旅美钢琴家。
石钢女儿石琴和哥哥一样,从小就接受了父亲严格的音乐教育,12岁时,在上千名的竞争者中她一举夺魁,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竖琴专业唯一的一个招生名额,拥抱了梦寐以求的竖琴专业。现在,石琴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的首席竖琴演奏家,并已从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进修归来,兄妹俩步入音乐殿堂的美谈,如传奇般的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学弹钢琴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梦想。
米泉羊毛工乡的一个农民,拿出全家所有的存款,为女儿吴惠玲买了一架价值几千元的钢琴,领着女儿四处寻师,拜在已是名声远扬的石钢老师名下,把两代人的共同心愿托付给这位著名的钢琴家。石钢欣然答应,以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收下这个满脸稚气,说着一口浓重新疆土话的小姑娘。他用教导儿子女儿的方法教程和爱心,全力以赴地打造这个痴迷音乐的小姑娘。1988年吴惠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疆音乐艺术学院钢琴系,姐姐的成功,激发了妹妹,妹妹在完成石钢老师的教程后,也以出色的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出生在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里,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两姐妹,在石钢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竟成为从事音乐,传播音乐、发展音乐的人。全家人怀着感恩之心,由衷地感激把他们领进音乐殿堂的恩师,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贵人。孩子的父母拿出钱物,真诚地报答石钢老师,被石钢老师婉言谢绝。孩子的父母实在过意不去,悄悄地把钱物放在石钢家中,石钢发现后又赶忙追上,如数退还。
学生孙同钢、朱刚因家庭经济困难,石钢老师不仅不收学费,还拿出自己的钱来赞助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被感动地认石钢为爸爸,关系亲密的如同父子。
桃李满下天 美誉传全球
“志在海内传艺德,乐在天涯育音才”。几十年过去了,默默耕耘在乐坛的石钢老师,终于迎来了金秋收获的丰硕成果,他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连石钢老师自己也计算不清。可以说,新疆兵团六师及南北疆其他各地部分中、小、初、音乐老师几乎都是石钢老师的学生,基本上都受过石钢教授的专业培训。
石钢老师的两个儿女曾先后考上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又都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不仅在新疆绝无仅有的,即使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她的学生,刘小涛、吴惠玲、胡惠澄、樊林林等15人先后考入美国莱莉亚、德国纽伦堡、法国施瓦捷、澳大利亚昆士兰、加拿大多伦多等名牌音乐学院。还有陈王子阳、裴锫、陈珊等100多人次考入国内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北京、四川、西安以及各地等各地音乐学院。
几十年来,石钢老师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音乐人材,其中樊林林和张晓贞都是石钢老师的得意门生,荣获过自治区少儿钢琴一等奖和全国大赛优秀奖。 她们两人又分别考取西安和中央音乐学院,此后,樊林林又考入德国纽伦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并曾荣获欧洲国际比赛大奖,成为出色的旅游钢琴家。张晓贞也成为首都北京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创建了北京最大的录音棚,李玉刚等很多大腕明星的音乐制作都出于她的手笔。 还有中国武警文工团的男高音歌唱家钱志刚,荣获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二等奖,也是从五家渠走出去的石钢老师的学生。
这些人才在国内、国外不同的区域和音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获得了荣誉和地位,石钢老师也同样被国家音乐机构肯定和赞誉,他曾先后被聘为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荣誉博士,客座教授,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学部委员,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暨兵团音乐家协会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钢琴考级高级考官,新疆斯坦韦文化艺术中心终身钢琴教授,以及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等等一系列的荣誉头衔,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州级、少儿钢琴大赛,获得大赛金、银、铜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创作奖,最高园丁奖,全国一等奖,及自治区特等奖等各类奖项三十多个之多。学生获全国各类奖项数十人次之多,省市级、地州级、约数十个,仅2009年6月组织《石钢琴韵学苑》的28名师生参加美国美华国际音乐基金会钢琴比赛,总共获得三十八个奖项,又一次创造了获奖人数最高纪录。
纵观石钢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活中,所创造的这些辉煌业绩,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美誉传全球,很多媒介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如《春蚕吐出的乐章》、《音乐是他的生命》、《乐坛新苗和辛勤培养他们的园丁》、《江都的王洛宾--石钢传奇》、《周总理送给我一架钢琴》等等。
他的业绩还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文艺家辞典》、《亚洲艺坛名流》、《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及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多部经典辞书。
学琴不仅为了成名成家
学习钢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那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几十年的钢琴教学中,石钢老师不仅研究钢琴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还重视美学教育的理论和探索,他认为学习弹钢琴必须要有一个对音乐的正确认识,树立起一个学习钢琴的正确思想和理念。
石钢老师说:“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的生活激发感性形式,表现出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使人成就完全人格。
这些年来,石钢老师为加强音乐教育,重视艺术功能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发表了《五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钢琴热与音乐》等数十篇论文,并被收入《中国现代优秀论文集》及荣获二等奖。
石钢老师在论文中,引用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毛泽东主席对教育方面的经典理论,论证了美学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批驳了重理轻文,更轻小三门,把音乐课看作是豆芽菜、小儿科、无关要紧,无足轻重的错误思想,正确引导对学习音乐、钢琴的正确思想和理念,并多次在课堂上,电视节目里,面对面直接解答困惑或家长学生面前的诸多问题。
石钢老师说:“据我所了解,我国目前有4500万孩子在学习钢琴,最后能成为音乐家、钢琴家的却是万分之一,或千万分之一,那为什么还要学呢?目的就在于弹琴可以开放孩子们的大脑,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多学点音韵,多掌握一点技术,无论考不考取大学,能不能成为音乐家、钢琴家,都将受益一辈子。
石钢老师的这一教学理念,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有了清醒的认识,为学习音乐,钢琴解除了困惑,卸下了包袱。
石钢老师在重视美学教育的同时,还创作改编出版了大量歌曲,器乐及钢琴曲等,并获得国家级多种奖励。并成功地举办了两次个人音乐作品晚会,以及优秀获奖学生暨中国新疆音乐风格钢琴作品汇报音乐会。
为庆祝新疆兵团暨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石钢老师还编辑出版了十本系列丛书:一、《西域琴韵》,新疆风格钢琴专辑,由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题词,著名作曲家、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写序。二、《钢琴基本练习全集》,由著名钢琴家鲍惠芥题词,陈比钢教授写序。三、《黄河》与《梁祝》是石钢根据经典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由著名钢琴家指挥家石权诚题词。 四、《中外经典芭蕾舞剧钢琴曲选》。五、《中国少儿钢琴曲集》。六、《外国少儿钢琴曲集》。七、《我爱祖国的边疆》,石钢创作歌曲集,由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吴军写序。八、《塞外江南春来早》,石钢创作器乐曲集。九、《我写音乐》石钢论文集,由新疆艺术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家马成翔写序。十、《天山情系扬州梦,大漠戈壁第一琴》石钢自传体回忆录,由著名诗人作家庄晓明写序并编辑。
琴韵飘香
师生五十载,岁月结深情,几十年年乐坛耕耘,石钢老师不仅收获了辉煌的业绩,也获得了学生们对他的深情厚意。石钢老师的学生里年龄最长的已过花甲之年,他们的年龄比石钢老师小不了几岁,早已是儿孙满堂的爷爷、奶奶,但他们仍然不忘师生五十载结下的浓浓的师生之情。原兵团石河子工二师中学初三(丙班)的同学在老班长徐立文的带领下,邀请他们的恩师石钢老师和夫人,参加师生五十年的聚会。他们用自编自演的歌舞,琴声,表达对石钢老师的深情,并向石钢老师赠送了写有“师生五十载,石城结深情”的精装大匾等工艺纪念品,石钢老被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些年来,石钢老师多次参加师生聚会,聆听他们的琴声和心声,观看他们的音乐会和重大演出,诉说师生思念之情,每每都能让石钢老师激起情感的波澜,去享受那些无尽的幸福和快乐。
这一年八月,在中国首都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典交响音乐作品会,担任指挥的是德国著名大师七十六岁高龄的马克,担当竖琴独奏的就是石钢老师的女儿石琴,为了观看女儿的音乐会,石钢老师和夫人专程从遥远的新疆飞往北京。那一天,石钢老师和夫人,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坐在观众席上,翘首以待,期盼着女儿的出现。剧院的大幕终于在心急如火中徐徐拉开,五彩缤纷的射灯在整个音乐大厅照的金壁辉煌,光彩照人。石琴穿着华丽的演出服装,气质高雅的端坐在造价数十万元的金竖琴旁,如同美丽的天使,正待倾情歌唱,此刻,音乐在寂静的大厅中微微响起,只见石琴轻舒臂膀,飞动纤指,金色的竖琴即刻传出动人心弦的柔美之音,优雅律动的琴声飘逸在大厅,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康慨激昂,使人心旷神贻,随着美妙的弦律使你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意般的美好意境,乐曲刚一结束,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石钢老师陶醉了,他忘情地握着夫人的双手,从心底里呼唤着,这就是咱们的女儿,正在飞翔的美丽天使,她在用心儿放声歌唱。
正当石钢老师还沉浸在女儿骄傲的幸福之中时,由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兵团音乐家协会,农六师党委宣传部文化局,为石钢老师举办了从教40年,从艺45周岁《石钢老师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那是一个明月清辉,群星璀璨,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一个美丽夜晚。在灯火辉煌的文化广场的大舞台上,由石钢老师亲自指挥的100多人的合唱团,首先演唱了由石钢谱曲的《万方乐奏有于阗》、《五家渠是个好地方》、《啊,光荣的生产建设兵团》歌声激情高亢、气势恢宏,响彻在广场的高空。
接下来,有欢快的男生小合唱《骑上我的伊犁马》,柔美的女生小合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绿洲明珠五家渠》、《沙枣花赞》,抒情的民乐合奏《思念龙之故乡去》,热烈快乐的维吾尔族少儿歌舞《快乐的童年》等等,节目精彩连连,引起台下一阵阵的热烈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鼓乐声,响成一片,台上台下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从石钢老师向荒漠走来,奏响的第一个琴音至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石钢老师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双鬓花白,满脸“五线谱”的老人。他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都交给了这片亘古的荒漠,他把一生的才华和智慧都献给了这片美丽的绿洲,他的琴韵飘香在祖国大地和世界的各个部落。这片荒漠不会忘记他,这片绿洲不会忘记他,石钢老师,我们想真诚地对你说:
你向荒漠走来
为的是奏响钢琴之声
你向总理求琴
为的是洒满壮志豪情
火焰山下的人生磨难
让你重新燃起音乐的梦
童年时代的贫穷艰辛
让你把美德献给了贫困学生
传授钢琴倾尽你一腔心血
美学育人 呼喊出你肺腑之声
你的琴声在荒漠中化成一片片绿洲
你的音乐让智慧和美德走上一座座高峰
著名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石钢老师
我们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