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上的声与色:朗诵与表演的共舞
(作者:赵 霞 )
在光影交织的舞台世界里,朗诵与表演宛如一对亲密无间的舞者,彼此交织、相互映衬,共同演绎着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当聚光灯洒下,那一方小小的舞台便成为了时空的交汇点,承载着无尽的情感与想象,而朗诵与表演的融合,则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灵魂深处的大门。

朗诵,那是语言的艺术升华。它绝非简单的念白,而是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力量与韵律,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精准释放。一位优秀的朗诵者,宛如一位驾驭音韵的魔法师,双唇轻启间,便能让沉睡的文字苏醒,跳跃成灵动的音符。比如,朗诵《再别康桥》,那轻柔舒缓的语调,恰似康河的柔波,悄然流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声音里带着眷恋与洒脱,让听众仿若置身于剑桥的古韵桥头,目睹诗人的依依别情。此时,声音的高低起伏、快慢疾徐,皆是对诗意的细腻雕琢,宛如画家手中的笔触,勾勒出如梦如幻的意境。

然而,若仅有朗诵的天籁之音,舞台未免略显单薄。表演的加入,则为这艺术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生动细节。表演是肢体与表情的诗篇,它以无声的语言拓展着情感的边界。想象在朗诵爱国诗篇时,朗诵者身姿挺拔,昂首阔步,目光坚定如炬,每一个手势都充满力量,握拳似在宣誓对山河的守护,伸展仿佛拥抱广袤大地。当念到英雄冲锋的段落,身体前倾,步伐急促,脸上写满决绝与英勇,与激昂的朗诵声相得益彰,瞬间将观众拉回到烽火硝烟的战场,让热血在每个人心间沸腾。

二者的结合,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灵交响。在筹备一场以历史为主题的演出时,从剧本构思之初,便要让朗诵与表演的线索紧密缠绕。我们选取木兰辞为例,当我试图将《木兰辞》的诵读与表演完美融合,便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传奇世界的大门,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就此拉开帷幕。在《木兰辞》的诵与演中,朗诵用声音勾勒出故事的轮廓,赋予文字鲜活的生命力;表演则以生动的肢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二者相辅相成,让观众仿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一生,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的家国情怀与坚韧力量。当灯光渐暗,掌声雷动,这场诵与演交织的艺术盛宴,却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间,成为对中华传统文化最美的礼赞。二者节奏契合,朗诵的停顿处,恰是表演的情绪爆发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填补了声音的留白,让观众得以全方位沉浸于历史的洪流,感受岁月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舞台布景与道具更是这场融合艺术的神来之笔。比如,为朗诵《雨巷》搭起一条幽长、朦胧的小巷,青石板路在微光下泛着清冷,油纸伞半掩着朗诵者惆怅的面容,雨滴音效配合着轻柔的诵读,脚步的挪移、伞的转动,将戴望舒笔下的那份凄美与彷徨具象化。表演不再是孤立的动作堆砌,朗诵也非空洞的文字吟诵,它们水乳交融,使观众仿若穿越雨雾,追寻那丁香般的姑娘,沉醉不知归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反复排练打磨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朗诵者需将表演各要素拆解练习,从单独雕琢表情的精准度、肢体的协调性,到声音的控制力,再逐步整合,在一次次排练中精细调整走位与情感表达、声音与肢体的契合度。邀请同行观摩提意见,借助录像回放找瑕疵,如同精心打磨一件稀世珍宝,直至表演与朗诵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当朗诵者沿着这条融合之路奋勇前行,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诵读者”,而是能掌控全场、引领听众灵魂漫游的艺术大师,让每一场朗诵表演都成为令人难忘的艺术盛典,为世界增添一抹绚丽的人文亮色。于这方舞台天地,朗诵与表演的融合是对艺术至境的不懈探寻。它打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壁垒,让语言有了形象的羽翼,让表演有了诗意的灵魂。每一场演出,都是创作者们用汗水与才情浇灌的梦幻之花,绽放于观众心间,留下久久不散的芬芳,持续诉说着人类情感与想象的无尽可能,邀众人共赴一场又一场的心灵绮梦。

作者简介:
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委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先后在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十堰电视台、襄阳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主持人。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朵儿娘影音》,推出作品858期。
近年来,带领武汉公安朗诵协会,创作演出了《人民警察》、《可爱的中国》、《一切为了人民》、《英雄》、《百年交响》、《木兰辞》、《把警服穿在心上》等数十部优秀作品,被中央和省市各大媒体宣传发布,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警营好声音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