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用脚写就的诗章
作者:
孔祥智(河南范县)
在1975年八一前夕的报道课堂,
人民日报,铁茅主编的话语,似星光点亮心房。
他说,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篇章,
那探寻真理的旅程,从不停航。
为写采伐工人,他背起干粮上山岗,
与林木工人“三同”,共迎风雨的激荡。
主动拉起上锯,汗水浸湿衣裳,
装车、卸料、睡帐篷,在深山的怀抱中思量。
煤油灯下,初稿诞生,又读给工人细讲,
反复修改,在现场雕琢那梦想的模样。第一手材料,亲身品尝。
一周的时光,凝聚成厚重的报道,
登上人民日报头条,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好的作品,源于生活的土壤,
关在屋里空想,报纸找观点,实践套例证,如同白开水般平常。
新闻的灵魂是新与真,不可伪装,
就像《英雄儿女》在战壕里唱响,激励着战士的刚强。
七十年代,部队学雷锋的热潮在流淌,
做好事不留名,采访先进成了难题一桩。
十吨水泥,风雨无伤,在工地上亟待护养,
战士默默盖好,却不愿把功劳宣扬。采访我费九牛二虎之力,难挖掘事实真像。
我转换思路,提及损失与责任的重量,
他才开口,讲述那风雨中的奔忙。
八公里的路程,骑马迎风,压石阻挡,
细节在笔下流淌,报道迅速见报,传播着榜样的力量。
这故事,被编成歌剧在部队唱响,
真实动人,展现着战士的崇高形象。
军区汇演,一等奖的荣耀绽放,
演红天山南北,军民团结的主题熠熠生光。
又被改编成话剧小品,《盖水泥》的故事搬上舞台中央,
战士的高风亮节,在舞台上回荡。
学雷锋的热潮,如烈火般高涨,
场场爆满,感动着每一个心房。
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的冰天雪地,零下三十度的寒芒,
战士们热泪盈眶,被真实的故事深深打动。当时命我坐前排,感受荣誉之光。
真实是艺术的脊梁,生活是灵感的泉壤,
文学作品,是深入生活的回响。
那份荣誉,比天高,比海深,
刊在军报头条,插图与编者按相伴,铭记着难忘的时光。
回忆如诗,在岁月里流淌,
文章,是用脚写就的永恒诗章。这件事己半世纪,忆起犹昨,激情回荡!
(笔者多次构思,修改拙文呈现,望老师指航)
2025.2.21于厦门波特曼酒店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