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籍水部》 赏析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附张籍回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从文字表面现象来看,是一首写新婚燕尔的诗。洞房花烛一夜通明,耀眼生花,未曾停息。为的是等待天明之后去拜见公婆,“舅姑”古汉语指公婆。由于是第一次见公婆,黎明即起来开始化妆,画完妆之后低声的问了一声丈夫:“相公,你看我的这个眉画的浓淡还时兴吗?能讨的公婆的欢心吗?”“入时无”三字最为点睛之笔,新媳妇忐忑不安的心情跃然纸上。
由于作者朱庆馀与张籍水部的关系较好,在应试前写了这首诗请教张籍水部,意思是通过这首诗了解自己现在参加考试有没有通过的可能。诗中作者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水部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在整首诗中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理解全诗就迎刃而解了。

张籍水部没有直接回答朱庆馀的问题,也是通过诗歌酬答来回复的。回诗中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采菱女——西施,不仅容貌艳丽动人,且有绝妙歌喉,让人高看,这是其他身著贵重丝绸的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回诗中张籍水部赞誉了朱庆馀人品出众,才华横溢,在考试中是可以大展宏图的。古代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誉满诗坛!

简述张籍水部与朱庆馀
张籍是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不过当的是太常寺太祝、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一些闲散官职。如太常寺太祝,太常寺是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太祝的官秩是九品。可以说他的仕途不得意哦。但他在诗坛上却是巨擘。正如白居易说,纵观当代诗坛,是少有人可与他伦比的。
由于他热心帮助晚学,深受年青一代学子的爱戴。有这么一则诗坛佳话历代流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远万里云集京城的天南海北学子,谁不想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呢?但话说回来,在强手如林的考场上,谁敢打包票自己能够马到成功,心想事成呢?
按照那个时代的流行作法,不仅要考试后“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就要干好“行卷”这件大事儿。何谓“行卷”?说白了就是要物色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坛专家级大咖给予自己指导和推荐。仅是一个“新毛头”的福建考生朱庆余,肯定入乡随俗,自然要这么办哦。他反复审视和权衡之后,认为张籍是自己心中合适的“行卷”人选。于是就写了首诗送给他。
要说朱考生的文学功底还比较扎实,从他写的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不是直白地写明请求张老师帮啥忙,而是以一个新媳妇的口气说,自己要去拜见公婆,夫婿啊你看看我的装扮穿戴准备得合适吗?

张老师看了朱考生的诗,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张老师欣赏他的文学功底,向众多的诗友推介,使得朱考生的名气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应试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在文学功底上得到速成提高,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足够信心。于是张老师用同样手法写了一首诗,将朱考生比喻成如明艳绝伦般的西施,一曲“菱歌”价值千金,鼓励他上了考场潇洒发挥,肯定能稳操胜券。

的确张老师有眼光,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朱考生首战告捷中了进士。
结束语
巫山一段云·世界非遗文化——篆刻
墨耕(四川)
落笔风雷舞,刀挥古韵香。
雕词刻字铸华章,铜刻也辉煌。
玉玺刀功见,承传与世昌。
匠心独运透芬芳,万代永留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