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之名,不可滥用
政治宣传的审慎之思
文:张胜启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语言的力量被无限放大,每一个词汇都像是一颗投入舆论之湖的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络为了吸引眼球,博得流量,大肆实用标题党,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这里所说的“内鬼”一词,本有其特定且严肃的指向,然而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却存在着被随意使用、泛化的趋势,尤其在涉及高官犯罪的宣传时,这种不恰当的标签化,如同迷雾,遮蔽了事实的真相,也给社会和政治宣传带来了诸多隐患。

文学作品中,词语的运用讲究精准与恰当,因为一字之差,可能谬以千里,影响整个作品的意境与传达的思想。在现实社会的政治叙事里,用词同样需如履薄冰。“内鬼”原指那些暗中与外部敌对势力勾结,出卖组织核心机密、危害集体根本利益的人,其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叛国、通敌性质。而高官犯罪,情况则复杂得多。他们中多数是因个人私欲膨胀,在权力的诱惑下,陷入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泥沼,损害的是国家内部的政治生态、经济秩序以及民众的信任,与传统意义上勾结外敌、出卖国家主权的“内鬼”行径有着本质区别。现在的报刊杂志和网络,一查出高官犯罪,动不动就指又查出一个“内鬼“,我觉得很不合适,很不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

当我们轻率地将高官犯罪一概而论地称为“内鬼”时,就如同在文学创作中滥用夸张、扭曲的修辞手法,会误导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社会大众在接收信息时,往往缺乏深入探究的时间与精力,易被简单粗暴的标签所左右。如此一来,公众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构建起一种错误认知,仿佛这些犯罪高官都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贼,进而对国家的政治体系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与误解,认为国家内部充斥着大量叛国投敌的败类。这种误解一旦形成,就如同文学作品中失控的情节走向,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更会利用这种因用词不当引发的社会误解,在舆论场中推波助澜。他们可能会借机煽动民众情绪,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将个别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无限放大为整个国家体制的问题,企图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的和谐发展。这就如同在一部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混入了恶意篡改的章节,破坏了作品整体的美感与逻辑。

政治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它书写的是国家发展的篇章,描绘的是社会进步的图景。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用词必须严谨、准确,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话题热度或所谓的“冲击力”,而随意使用具有特定内涵且极易引发歧义的词汇。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应经过深思熟虑,如同文学巨匠雕琢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确保其传递的信息真实、客观、公正。
我们应当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政治宣传中的用词,避免“内鬼”这类词汇的滥用。对于高官犯罪事件,应通过清晰、详实的信息披露,让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貌与本质,用准确的法律术语和理性的分析引导舆论,而非用模糊不清、易引发误解的标签去定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政治宣传的“文学创作”中,避免因用词不当而产生的混乱与误导,让公众看到真实、可靠的国家发展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国家这部宏伟的“文学巨著”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书写辉煌篇章。
(写于2025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
张胜启,笔名启明星,原籍陕西延安人,毕业于陕西工商学院(现西安财经大学),现居住于淄博市周村区。自幼喜欢文学,曾在单位从事文字材料工作,在多家报刊杂志刊发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