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收到来自北京的挚友鲁氷先生发来的一张墓碑照片。碑面历经岁月侵蚀,磨损痕迹斑驳,多处磨损状况十分严重,诸多字迹已然模糊难辨,辨认起来颇为艰难。无奈之下,我只能依据前后文的文意,仔细推敲,进行补缺,力求让上下文语义连贯、通顺。
这块墓碑现存于洛宁县下峪镇前上庄村鲁秀本的院内,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对于研究上庄鲁氏的家族历史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实物资料;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家风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依据。
接下来,我将把辨识出的碑文原文进行断句、标点加注,并附上释义,希望能与读者诸君一同分享这份探索历史的乐趣,共同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一、碑记原文
胞叔讳锡堂世居地自叔父之曾祖以前世居于卢氏县之大岭头自曾祖始迁至永宁县之窑凹村后又迁于永宁上庄村于今已六世矣曾祖以上莫详其情锡堂曾祖讳国土生子三长讳文清次讳文奇三讳文泰长门之祖也有子六长讳富次讳贵三讳荣四讳华五讳宾居行六者则我祖考府君也祖考讳伋好则孔祖母樊氏生我父及叔父锡堂父居长讳锡玉生我兄弟二人曰淳曰治叔父其仲其为人秉性豁达心直口快遇大事侃侃而谈绝无顾忌态又慷慨仗义绝无末世鄙吝之事亲孝颇能色养兄弟之间怡然如此惜未三十而以病弃世元配叔母董氏淑慎和柔光叔父而亡所遗者仅堂兄敬之成岁孤耳继叔母郝氏执妇道最明大义于归三年而叔卒惜无所出誓歆抚前叔母之孤慰叔父于地下尔时我祖母犹在堂也谕我父锡玉公曰其善佐之以成厥忠父曰唯叔母郝氏亦果能遵祖母训以长以教俚敬至于成人为之娶妻卜氏惜莫出而早亡又为之娶室邢氏自今有一子焉斯因祖母与我父抚节之有道亦叔母郝氏矢志之有力也叔母亦贤能也哉叔父有子一名敬女一适河东村王门婿名学昌孙男有四长讳釪文次讳宪文三讳义文四讳元文釪文娶某村董氏女次未详福方七岁孙女二尚幼后嗣绵,正其有徵也治既能文即具前后之世系并其盛德而昌后者磨之记之如此
胞侄 治 敬撰并书丹
旹乾隆五十八年正月 谷旦

二、断句点注
《叔父锡堂德配叔母董郝氏合葬墓记》
胞叔讳锡堂,世居地:自叔父之曾祖以前,世居于卢氏县之大岭头。自曾祖始迁至永宁县之窑凹村,后又迁于永宁上庄村,于今已六世矣。曾祖以上,莫详其情。
锡堂曾祖讳国土,生子三:长讳文清,次讳文奇,三讳文泰。长门之祖也,有子六:长讳富,次讳贵,三讳荣,四讳华,五讳宾,居行六者,则我祖考府君也。祖考讳伋,配祖母樊氏,生我父及叔父锡堂。父居长,讳锡玉,生我兄弟二人,曰淳、曰治。
叔父其仲,其为人秉性豁达,心直口快,遇大事侃侃而谈,绝无顾忌态;又慷慨仗义,绝无末世鄙吝之事。亲孝颇能色养,兄弟之间怡然如此。惜未三十而以病弃世。
元配叔母董氏,淑慎和柔,先叔父而亡,所遗者,仅堂兄敬之成岁孤耳。继叔母郝氏,执妇道最明大义,于归三年而叔卒,惜无所出,誓愿抚育前叔母之孤,慰叔父于地下。尔时我祖母犹在堂也,谕我父锡玉公曰:“其善佐之以成厥忠。”父曰:“唯。”
叔母郝氏亦果能遵祖母训,以长以教,俾敬至于成人,为之娶妻卜氏,惜无出而早亡,又为之娶室邢氏。自今有一子焉。斯因祖母与我父抚节之有道,亦叔母郝氏矢志之有力也。叔母亦贤能也哉!
叔父有子一名敬,女一,适河东村王门,婿名学昌。孙男有四:长讳釪文,次讳宪文,三讳义文,四讳元文。釪文娶某村董氏女,次未详,福方七岁。孙女二,尚幼。后嗣绵绵,正其有徵也。
治既能文,即具前后之世系并其盛德而昌后者,勒之记之如此。
胞侄 治 敬撰并书丹
时乾隆五十八年正月 谷旦

三、译文
我的亲叔叔名锡堂。家族居住的地方,在叔叔的曾祖父以前,世代居住在卢氏县的大岭头。从曾祖父开始迁到永宁县的窑凹村,后来又迁到永宁的上庄村,到现在已经六代了。曾祖父以上的情况,不太清楚。
叔叔锡堂的曾祖父名国土,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名文清,老二名文奇,老三名文泰。长门的祖先,有六个儿子:老大名富,老二名贵,老三名荣,老四名华,老五名宾,排行第六的就是我的祖父。祖父名伋,祖母姓樊,生了我的父亲和叔叔锡堂。父亲是长子,名锡玉,生了我们兄弟二人,叫淳和治。
叔叔排行第二,他的为人性格豁达,心直口快,遇到大事能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论,毫无顾忌的样子;又慷慨仗义,完全没有末世那种鄙陋吝啬的行为。对父母很孝顺,能和颜悦色地奉养,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因病去世了。
叔叔的原配婶婶董氏,善良谨慎、温和柔顺,比叔叔先去世,留下的只有堂兄敬,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继婶婶郝氏,坚守妇道,最明白大义,嫁过来三年叔叔就去世了,可惜没有亲生子女,(她)发誓要抚养前婶婶留下的孤儿,以慰藉地下的叔叔。当时我的祖母还在世,告诉我的父亲锡玉公说:“你要好好帮助她,让她完成这份忠诚。”父亲说:“是”。
婶婶郝氏也果真能遵守祖母的教诲,抚养、教育堂兄敬,让他长大成人,为他娶了妻子卜氏,可惜卜氏没有生育就早早去世了,又为他娶了邢氏。现在有一个儿子了。这是因为祖母和我父亲抚育教导有方,也是婶婶郝氏坚守志向很有成效啊。婶婶真是贤能啊!
叔叔有一个儿子名叫敬,一个女儿,嫁给河东村王家,女婿名叫学昌。孙子有四个:老大名釪文,老二名宪文,老三名义文,老四名元文。釪文娶了某村董家的女儿,其他的情况不太清楚,福才七岁。孙女有两个,还年幼。后代绵延不绝,这正是有征兆的啊。
我既然会写文章,于是就把家族前后的世系以及他们的盛德和使后代昌盛的情况,刻写记录下来。
亲侄子 治 恭敬地撰写并书写
时间是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公元1793年) 良辰吉日
四、碑文鉴赏
这篇碑文详细地记述了家族的迁徙、世系传承,尤其是叔父及两位叔母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叔父性格、品德的描述,展现了其豁达仗义、孝顺重情的形象;对叔母董氏的淑慎和郝氏的贤能守节也着墨较多,突出了她们在家庭中的贡献,体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对长辈品德的推崇以及对家族延续的重视。
碑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叔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叔母们高尚品德的敬重与赞美。如“惜未三十而以病弃世”“叔母亦贤能也哉”等表述,情感真挚自然。
碑记文风质朴平实,语言简洁流畅,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叙事条理清晰,能够将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事迹有条不紊地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当时的家族文化、社会风俗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同时,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