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绿色的身影
宫 顺
那天晚上,我走到楼下,遇到一个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着电动车来送报纸。小区的灯光有点昏暗,可那身绿色还是特别显眼,看到那身绿,我心里不禁动了一下。
邮递员冲我微微一笑,熟练地把电动车停在单元门口,一只脚撑地,一只手迅速伸进后座,麻利地取出一叠报纸。随后,他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报箱,小心地放入报纸,接着跨上电动车,一阵风似地离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思绪不禁飘到了从前。

儿时的记忆中,邮递员们总是穿着绿色制服,骑着绿色自行车,后座驮着鼓鼓囊囊的绿色邮包,里面装满信件和报纸。“叮叮当当”的车铃声在大街小巷回荡,送来的是人们的期盼。
那时候,信件和报纸是人们交流信息、知晓天下事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家里有亲人背井离乡在外工作,或者身着戎装在远方保家卫国的家庭,家人们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心里头装的全是对亲人书信的热切渴望。正因为这样,邮递员在大家心里有着不一样的分量,人们对邮递员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的一位好友叫张学刚,,他是干了一辈子的“老邮政”,事业干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份热心肠。他人缘好,人脉广,单位里不论同辈还是晚辈都喜欢和他交往,大家爱称他“四哥”,他的为人在周村乃至淄博邮政界,可谓有口皆碑。他曾干过六年邮递员,如今已光荣退休,写了一本回忆文集《如果我能回到从前》。他对邮递员这份职业,始终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他跟我说,1979年8月28日那天,他永远都忘不了。那天,他特别激动地走进了邮电局的大门。好家伙,满眼都是绿色,门窗是绿的,标志服是绿的,就连车都是绿的。穿着制服的那些职工们,一个个精神头可足了,脸上全是自豪的样儿,整个院子里看着生机勃勃的,让他一下子就觉得新鲜极了。

从这天起,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邮政投递员。跨上那辆绿色的永久牌自行车,他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当倒链子时,“哒哒”的声音常常引得路人纷纷回望。在那个年代,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现在开宝马还要神气。下班后,他穿着标志服,骑着绿色的专用自行车去串同学朋友家的门,收获的是满满的羡慕与赞叹。

说起当邮递员的经历,学刚有说不完的故事。他说:“作为一个热血男儿,我那时候一门心思为人民服务,春夏秋冬,风吹雨淋,都在东奔西跑。下雨天,我得用雨衣把邮包裹得严严实实,宁可自己淋成落汤鸡,也不能让信件和报纸沾水。”
“冬天是最难熬的。那投递室老大了,就一个烧炭的小火炉,根本不暖和,屋里还是冷。外面更别提,滴水成冰。为了方便拿报纸邮件,也让来取件的人签字不费劲,我们都不穿厚棉衣,也不戴手套。没一会儿,手指就冻僵了,拿东西都不听使唤。下雪天,路又湿又滑,骑车一不小心就摔倒,摔得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儿。”
他感慨地说:“说实话,我打心底里感恩邮递员这份职业,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邮递员虽然辛苦,可真的很磨炼人,它就像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们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要我们始终将用户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就一定能赢得用户的认可与尊重。当年我跑遍了周村街的角角落落,大家都打趣地称我为‘活地图’‘周村通’,同事们也都很羡慕我。细细想来,这都多亏了这份职业,给了我走进千家万户的机会。在用心做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走进一家门,认识全家人’的独特优势,只要付出真心,不仅能收获满满的情谊,还能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听着学刚的讲述,我深受触动,对他充满了敬意,也对邮递员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如今网络发达,邮政的工作方式变了好多,送信送报纸的邮递员也少见了。但每当忆起那绿色的身影、清脆的车铃声,还有那带着温度的信件和报纸,就像一首老歌在心头响起,让人怀念。

宫顺,退休教师,淄博市优秀红色故事宣讲员、周村区优秀五老志愿者,热爱写作及朗诵,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发挥余热,致力于关心下 一代事业,热情参加“红色教育进校园”宣讲活动。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