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相会
文/董莲芬
我们在普救寺见证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第二站就要奔赴鹳雀楼和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大诗人王之涣来一次跨越千年的相会。
经过1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很快来到了鹳雀楼景区。
来到殿门前,启功老先生书写的“鹳雀楼”匾额让我眼前一亮!三个金色大字飘逸灵动、雄浑古朴,结构严谨、刚柔并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景区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我们便排队刷身份证穿过门殿进入园区,鹳雀楼赫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我们沿中轴线大道朝鹳雀楼方向走去。拾级登上鹳影湖上的拱桥,左观右看,拱桥东西两边湖水的形状像鹳鸟舒展的两翼,更像鹳鸟奋飞留下的影子。此时的我隐约有一种骑在鹳鸟身上翩翩起舞、上下起伏的感觉。
走下桥,唐韵广场鼓声阵阵,围观的游人里三层、外三层,我从人缝中挤进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是一群中年汉子头戴黄饰巾,下穿红色短裤在赤膊擂鼓!这么冷的天还穿这么少,看后让人不寒而栗啊!突然他们来了一个集体大转身,每人脊背上竟然背着一大块白冰,分明看到下衣被冰水浸湿的痕迹。原来这是本地民间社火的特色演出,名曰“背冰”,又叫“亮膘”。 看完精彩的“背冰”表演,我们一路向前,清脆悦耳的童声朗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五言绝句声声入耳。
鹳雀楼越来越近了……
鹳雀楼不愧为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我一下子被它雄伟壮观的气势所震撼!
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江泽民题写的“鹳雀楼”三个竖排大字赫然在目。鹳雀楼门两边书写“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的楹联,上联描绘出鹳雀楼磅礴的气势,高耸入云犹如直飞白日;下联突出鹳雀楼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标性意义。门上匾额“文萃李唐”反映了鹳雀楼的大唐风貌! 进楼后诵读《登鹳雀楼》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这个团队当然也要大声诵读这一首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更上一层楼。我们哪有兴致看别的东西,直上顶层“极目千里”观景台。因为这里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极目眺望,正是白日落山、黄河东流,登高望远、目穷千里的最佳时候。 此时此地我们和王之涣在六层观景台的西南角相会了。这是跨越千年的相会,怎不让我激动万分!只见他右手执笔,左手展开的纸上是他刚刚完成的诗作,两目凝视着滚滚东流的黄河和依山而尽的白日,抒发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志豪情。
此刻我们站在王之涣的铜像旁,顺着王之涣的目光望去,夕阳下黄河美景尽收眼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禁不住再一次朗诵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在,我们已经攀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诗人王之涣在这里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索,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五绝。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视野,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人生就像攀登鹳雀楼,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向着更远的方向奋勇前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更上一层楼。
夕阳下的白日,转瞬即逝。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依依惜别了盛唐大诗人王之涣,结束了这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约。 【作者简介】董莲芬,笔名卷帘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平生喜欢文学,擅长散文创作,近几年时有作品见诸《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快乐老人报》和知名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