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许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许昌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报告》主要有4个鲜明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高。
《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是工作目标准。
《报告》对今年经济发展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市委、市政府基于“稳定社会预期、注重有机衔接、体现务实进取”的原则深入研究提出的,充分结合了市八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指标设定全面考虑了可比性、可行性、可及性,既符合经济增长规律,也与我市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能够更好地引导预期、提振信心。
三是内容措施实。
《报告》坚持“实”字当头,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总结成绩不夸大、不拔高,分析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安排工作措施精准、易于操作,每一项工作都实实在在,每一条措施都求真务实。比如,《报告》在总结成绩部分用了近100项数据,真实反映了全市上下通过努力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些数据让大家看了之后能够更加信服,也更容易记住。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也广泛征求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层群众、社会各界代表和各地各部门的意见建议,着力使《报告》充分反映民意、更加符合实际、体现许昌特色。
四是语言风格活。
《报告》共一万一千多字,为了让代表和群众们看得懂、好理解,起草小组在起草时一直秉承“文风要清新朴实,语言要精练鲜活”的原则,尽量少用深奥的、生僻的或者过于专业的词汇,确保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报告》从8个方面对全年政府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
一是以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加快培育经济稳定增长新优势。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市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稳增长的着力点需要更多转向扩内需、促消费。今年,我们将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力落实宏观政策、巩固提升消费增势、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以更大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创新强市”建设,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许昌英才计划”3.0版,在建好用好创新载体、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人才招引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尤其是高水平运行好中原电气实验室,力争形成一批有撬动性、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三是以更大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市将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聚焦做优做强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等重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构建具有许昌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将加快建设“一圈两谷”,打造中心城区产业高地,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以更大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开创先行试验区建设新局面。
许昌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全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承担着神圣使命。今年,我市将坚持以先行试验区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探索试验区建设模式、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增强县域承载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下大力气,着力为全省、全国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五是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深化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将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层次推动重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六是以更大力度加强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擦亮生态文明建设新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稳步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下功夫,让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七是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市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统筹抓好就业创业、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健康许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扎实办好省定、市定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八是以更大力度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全面谱写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安全稳定是发展的根基。我市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抓紧抓实安全生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创新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