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题外话】 湖南新宁,那里既有美若仙境的崀山,也有古老神奇的传说……
·
话说姜杈子
·
【车晓浩】
·

·
如果身为地道的新宁人,你至少听说过“姜杈子”这个地名。姜杈子地名较生僻,街道既狭且窄,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才对它心知肚明,耳熟能详。姜杈子位于湖南新宁县城老城区东门,是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地方。
作为县城中的一条古老街道,姜杈子不仅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从古至今,姜杈子一直是连接城内与外界的重要通道。
·

·
最初,出东门的姜杈子,只是简单的土路,到了明清时期,逐渐铺上了石板,成为了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演进,姜杈子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造与修缮。
2025年2月14日上午,我去姜杈子采风时,遇到了年已94岁的朱书荣老人,他是姜杈子地区的一位长期居民。朱老的一生几乎见证了姜杈子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整个过程。老人回忆起年轻时,姜杈子是一片繁华的景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贩云集,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清代末年,新宁有首著名的四子歌,其中一句“东门的银子砌得塔”,即是言说此处的富足与繁华。
·

·
在朱书荣老人的记忆中,有一句在姜杈子流传已久的俗语:“卖田归公,修屋捞空”。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即人们通过卖田地得来的钱,常用于修缮或建造房屋,而这样做往往会导致经济上的空虚。这不仅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部分。
老人还清晰地记得,东门是姜杈子最繁华的地段。那里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此外,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存在的老城墙,更是给姜杈子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城墙边有口古老的吊井,附近的居民每天都要来此汲取生活用水。城墙、古井的存在,成了姜杈子居民共同记忆的一部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姜杈子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从前的新宁县城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清代的《新宁县志》上记载:“穿城一里三,围城一里七”。陪我采风的同龄好友傅安源先生告诉我:他与几位发小,都是东门城墙边长大的,东门出城时,因其岔道极像生姜分杈模样,故当地人形象地称之“姜杈子”。当时的道路,直走可通东边岭上,抵达县城制高点“高庙”,也就是现在的粮食局、总工会;往东有一座教堂,那是基督徒们布道传播圣音的地方;向左走,出北门,经过犁头湾,就是城外了。
在东门,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出殡时避走姜杈子。因为在从前,姜杈子前方是一片满目凄凉的乱坟岗,居民家庭成员或年幼意外夭折的短命人,或遭遇凶祸的丧亡人,被家人扛起尸首往往走这条路,他们来到荒郊野岭,刨个土坑草草埋葬亲人。故正常人寿终正寝后,出殡时从不抬棺经过姜杈子,本街送葬的人群宁愿绕行东门正街,也不上姜杈子,生怕死去亡魂在此迷失,找不到投胎轮回的路。所以人们都忌讳上姜杈子。
以前老街人与人之间产生龃龉,斥责对方时口无遮拦,声音高八度地叫骂:你这短命鬼、炮打鬼、豆子鬼,抬起上姜杈子的!恶狠狠地诅咒对方,发泄心中的愤懑。姜杈子作为本地方言,在文字上粗浅通俗,意即就是一个埋短命鬼的地方!这与另一句刻薄话:“打在南门沙子上”意思相近,异曲同工。这一习俗至今仍被许多家庭严格遵守,成为姜杈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习俗面临着被遗忘或改变的命运。姜杈子的习俗也不例外。年轻一代对一些传统信仰和习俗的认同感逐渐减弱,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这些习俗的传承面临挑战。
在采访中,朱书荣老人对姜杈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老街的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参与到老街的保护和发展中来。老人认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责任不仅是保护历史,更是通过创新和发展,使老街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姜杈子作为新宁老城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街道,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25.2.20)
·

·
【作者简介】车晓浩(崀山客),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新宁县作家协会原主席。著有《蓝月亮》、《凤凰情绪》、《夷江春水》等7部专著。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车晓浩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