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琛
美国评论家简.赫斯菲尔德曾说:“只有足够深入地凝视存在,你才能最终觉醒于万物之中。”《路上掀开新的日记本》作者,能够从独特的经验里,有系统地挖掘出记忆的镜像,表明其创作的思路和情绪,合理而巧妙地对应到散文的选材之上,对要切入的事物,已作了客观而冷静的审视,拥有了自己最为深切的体悟,才能把自己的真挚之情投注到文章里。 文章在首段,用“无论是…还是…都…”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式,反映外部世界两种不同的处境,与作者内心产生碰撞的真实瞬间,同时鲜明点示“欣然地开启一本全新的日记”照应标题。这日记“是新鲜出炉,饱含情感与思绪的个性文字”。段末用一个递进句,诠释“情感与思绪的个性文字”内涵。 第2段段首一下笔,便用“始终执拗地坚持”、“不可或缺”,道出作者与日记的真挚之情,通过“物我相通”来抒发情感。而用“执拗”,贬词褒用,更显“始终坚持”的韧性。由此可见。大凡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而非靠写作技巧蒙人。其字里行间所隐含或透露出来的,必是作者内心的直白,它必以饱满而厚实的真情见诸文字,而非搬弄情感,任幼稚且平庸的情感不加洗炼而和盘托出。 文中着重强调,日记是沟通彼此“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对话者”,让人得以“最本真的状态与之交流,无需掩饰与顾虑”,“可以毫无保留地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在这里,作者与日记间的真挚情感,已然是物我同化,融为一体了。接着抒写日记对我在生活实录和精神寄托层面上的奉献之情,赞美它时刻“提醒着我不忘来路”,面向现在与未来,“让我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梦想的追求”。 第3段笔锋陡转,用“无孔不入”四字,高度概括了互联网络与Al时代的种种风气,隐含着对互联网络和AI的绝对依赖性和人们思维活动惰性之批判的言下之意,与作者坚守的情感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与清醒,收到了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力地深化了主题,使作品更具深度与内涵。 在这里,作者直接抒情:“依旧愿意手写,为自己保留最后一片汉语言符号的空间”。进而揭示其情感真谛:“这不仅仅是…更是…”。从“坚守”到“珍视”,这不正是作者真情的告白吗!正是由于作者的坚守与珍视,才得以在他的写作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其内心情感,与语言文字“真实而深刻的连接”与对接,是实现文字饱含感情、感情浸透文字的个性风格的关键所在。这种情感文字,正如作者所言,是“饱含情感与思绪的个性文字”。作者坚持始终,汇聚成河,滋养灵魂,温暖人生,从中汲取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在这里,作者总结出毕生的情感体验:“在笔尖与纸面的触碰中”的那份唯我独有之真情,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无法替代”四字,掷地有声!这正是作为在高教讲坛毕生耕耘、在文艺园地上勤奋劳作的作者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具有其坚实的实践经验的真知灼见,是作者辩证审视新生事物如互联网络和Al技术,有利必有弊之明见。这种明见,正是作者“坚守”、“珍视”用“我笔写我心写我情”的动力源泉。 第4段,更进一层抒发感受,是作者情感进一步升华之所在。段首紧扣题意,指出日记具有“轮回的独特魅力”。“日记轮回”,意指日记里有一段段的生活实录,还有昔日曾经对未来的展望与梦想;也有眼前对既往的追忆、回顾和审视自省,也有昔日生活情景在眼前复活,还有今昔的情景对比与感慨等等。作者热情讴歌日记的每一次开启,“都是命运给予的全新机会”,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平和心态恬然面对,“重新审视自己,规划未来”。讴歌日记是书写生命体验财富的见证物,是照亮作者人生方向的晨曦,是作者追寻未来未知之渴望和好奇心的催化剂,是作者开启人生路上每一段新征途的起点,是作者持之以恒书写人生新篇章的动力源泉。 文章结尾,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并加以引发,揭示旧的结束即意味着新的开启之哲理。告诉人们,回顾并总结过往,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现在和奔向未来。 这篇散文读后,笔者觉得,文章的最大亮点,在于以真挚之情致胜。其情犹如一眼清泉,浸润着平实的文字,用真情带着文字流动。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际遇,化为笔下的情感体验,写出了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本性,文章感染力之根底,是用情感力量推动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篇作品也便有了启迪人们正确认知新生事物(如互联网络、Al技术有其利必有其弊)的作用与价值。尤为可贵的是,提醒人们,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毋忘危机意识。正确的态度与做法应该是,为自己留一手在危机来临时最可靠的本领。 从文章的谋篇布局上看,作者的艺术运用手法是娴熟的。行文的发散性与主题性,令文章的形与神和谐共生,神统其形。抒其情叙其文,行其当行,止其当止,收放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