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飘送料豆香
侯家赋
一大早,我就接到了母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问我二月二(正好是星期天)是否回家过,并说她已经挑好了豆子,二月二给我和孩子炒料豆吃。听说我、妻子,还要带着她的宝贝孙子和孙媳都回家,老母亲在电话里一个劲地笑,并叮嘱我们早点回家,她和父亲在家等我们。
挂断母亲的电话,我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母亲提前给我打电话,我怎么就没有想起来提前给母亲打电话呢?儿走千里母牵挂,儿子再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这是祖传的血缘,更是亲情的挂念,祖祖代代都无法改变。
母亲在电话里说二月二给我炒料豆,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二月二、吃料豆的情形:从前,每逢农历的二月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有两件事情必须做:一个是在院中打几个大小不等的囤,期盼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一个就是炒料豆。现在,人们都住上了楼房,农村也实现了城镇化,没有多少空闲地方打囤了,自然打囤也渐渐被人们忘却。可过二月二炒料豆、分料豆,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回味和延续。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从懵懂记事起,就知道二月二要炒料豆。每到过完正月十五,就扳着手指、迫不及待地盼着二月二的到来。那时候人们炒的料豆根本不像现在的花样这么多、数量也没有这么大,只是象征性的炒点,给孩子们吃,大人还都舍不得吃。
每到二月初一的夜晚降临,家家户户就开始生火炒料豆。虽说是炒料豆,可有的并不全是大豆,有的人家没有大豆,可为了安慰、哄住孩子,有的也就只好用玉米粒来代替。有一年,我家就是这样:二月初一的夜晚,看着我们兄妹几个嚷着要料豆,可那年家里真的没有一颗豆粒。母亲只好从屋梁上吊着的玉米嘟噜里,扒了几个玉米棒,给我们爆了玉米花。随着缕缕炊烟的升起,伴着铲子和铁锅的碰击声以及料豆发出的“嘭嘭”声,家家户户的锅里的料豆香气飘逸,春风微吹,让整个村庄都处在料豆香气扑鼻的气氛中。
收敛料豆是孩子们必做的一件事。初一的晚上,孩子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到左邻右舍去收敛料豆。看谁家的料豆炒的好吃、给的多。他们还编成顺口溜:二月二,吃蝎子抓(料豆的方言),大娘婶子都给把。不给蝎子抓尝尝,蝎子会爬到炕上。等等。让不少大人们感到啼笑皆非。只好慷慨解囊,把自己家的料豆分给孩子们,打发走了事。有的打发完孩子,自己竟连一个料豆没有粘牙,尝不到自己炒的料豆的味道,可他们没有怨言,更不吝啬。因为,他们让所有的孩子得到了满足和欢乐。
自家炒的或收敛来的料豆,孩子们可不是用来独享。他们会在一块相互炫耀,看谁家炒得好吃、谁家炒得多。那几天,孩子们的兜里装的多是料豆。你给我几个尝尝,我给你几个品品,十分友好,每个孩子身上都散发着诱人的料豆香味,一直要持续十几天。
在离开家乡的几十年,每年的二月二我都能吃上母亲炒的料豆。即使不回家,母亲也会托有进城的街坊邻居给我捎来。实在找不到进城的人,她就会把料豆放起来,给我留着,等我回家后,再让我吃。咀嚼着母亲炒的料豆,犹如婴儿时期吸允着母亲的乳汁那样香甜。
蛇年春风拂人面,喷香料豆香心田 。一年一度的二月二又快到了,傍晚,我站在凉台上,打开窗户,遥望故乡的方向,品味着春风吹来的料豆的香味。眼前浮现出了那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的料豆,让我垂涎欲滴,久久不愿在脑海中抹去。偶尔有一股春风破窗而入,我好似嗅觉到了由家乡飘来的料豆香味,特别是母亲炒的料豆更令我魂牵梦绕。母亲炒的那一粒粒金黄喷香的料豆,记忆着我一天天的成长、变老,我一生无论走到哪里,总不会忘记家乡料豆的味道,更愿终生都能吃上老母亲炒的料豆。我想:今年母亲炒的料豆会更香。我期待着。

作者简介:侯家赋,退休职工。多家报刊通讯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彩虹诗社、平阴县老干部联络员、平阴县档案馆荣誉馆员等。被国家、省、市、县级多家媒体采用稿件上千篇(首)。被评为道德模范、模范老干部联络员、“山东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