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尾声,我和同行们一同驾车返程上班。车内的氛围因假期的余韵而格外轻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新年是如何度过的。当我谈及祖父后裔从“入年嫁”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五都会相聚一堂时,同行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连声赞叹这样的家风实在不一般。这简单的一句称赞,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段温暖时光的回忆之门。
“入年嫁”,这个在我们家乡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标志着新年的前奏正式奏响。从这一天起,祖父的后裔们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回到老家,原本宁静的门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还未踏入家门,就能听见亲人们此起彼伏的谈笑声,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亲切与温暖。在这天咱们还为祖堂做完“顿兵”和三牲的祭祖等活动后,就共同商量而赶集筹备过年的吃用物品。
新年的团聚,最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一顿顿丰盛的饭菜。每餐都摆上三台左右,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共叙家常,举杯同饮。而这背后,是婶们不辞辛劳的付出。天还未亮,婶们就已经在厨房忙碌起来。洗菜的婶们,双手浸在冰冷的水中,却丝毫没有怨言。她们一边仔细地清洗着每一片菜叶,一边唠着家常,从村里的新鲜事,到哪家孩子出息了,再到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声声笑语回荡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
兄弟们也没闲着,一个个撸起袖子,手忙脚乱却又干劲十足地杀鸡、炒菜。厨房里,油烟弥漫,热气腾腾。兄弟中厨艺稍好的,撑起了大勺,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食物,各种调料在他的手中如同神奇的魔法棒,不一会儿,香味便弥漫开来。而那些厨艺稍逊一筹的,也在一旁帮忙打下手,递个盘子、拿个调料,虽然偶尔会应接不暇,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为的就是能让一家人吃上一顿美味可口的团圆饭。
当饭菜摆满一桌,大家纷纷入座。长辈们坐在主位,脸上满是欣慰与满足。孩子们则兴奋地叽叽喳喳,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美食。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大家举杯共饮,互相说着新年的祝福。每一句话语,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与牵挂;每一个笑容,都传递着新年的喜悦与幸福。
饭后,大家或是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继续聊天;或是一起窖鸡、烧烤等传统的新年游戏,欢声笑语不断。小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放着鞭炮,那清脆的鞭炮声,仿佛是新年最欢快的乐章。
这样的相聚,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每一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天,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享受着家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
祖父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十七年,但他留下的这份家风,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用自己的言行,教会我们要重视亲情,要懂得谦兄让弟,要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这份家风,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温暖而坚定的心。
同行们的赞叹,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份家风的珍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逐渐被遗忘,而我们家族的这份团聚,却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家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如今,新年的假期已经结束,我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但那些相聚的美好时光,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份家风传承下去,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期待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期待着与亲人们再次相聚,共同续写这份温暖而美好的故事。
(作者:郑永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