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庙村见闻录
库峪河西边崖上,从岔道口到库峪口,排列着长安区杨庄街道的一排村子,我们称之为对河。其中,我经常听说的,是南北佛沟和高山庙。
南北佛沟就在我们史家寨村对面,小时候我经常去大河里玩,捉螃蟹,打江水(游泳玩水的当地说法),但却从来没进过村子。而对高山庙,却有些儿时的记忆。
初一的时候,我们没有订购到语文教材,引镇、杨庄,大家到处去买。去杨庄必过高山庙。
记得那是秋天,那时的库峪河,水面很宽。虽然不至于"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但水面是淹了列石,只能脱了鞋子过水。上岸以后,沿着土坡上崖,记得半崖和崖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房子。上崖以后,沿崖是一条长长的土路街道,然后在村南,又有一条长长的东西公路,通往杨庄。那时人小腿短,觉得这一路行程,是那样的长。
以上是儿时对高山庙村的唯一记忆。
在大人的口中当然是听说过高山庙的。听他们说,我们二组有一条泉,就发源于高山庙在河东的石滩里。解放前,我们村有个姓胡的保长,因为同其他村人有矛盾,被合谋杀掉,尸首就塞在泉洞里,过了许久才被发现。
这条泉小时其实我也曾去过,看大人们淘泉,记得那条泉很长,同我见过的其他泉水不同,它的上游,两边泉岸全是碎石垒成,有的地方泉水还用石条掩盖着,越往上走,泉岸越高。这条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才知道叫施家泉。只是我却从来没有将它同人们所说的那条泉联系起来。
大人们还讲过有关高山庙村名的趣闻。
说是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长安区安排了一些村子让他们选择,其中就有高山庙村。他们一看村名,以为村子一定在高山之上,因此选了一个名字似乎在平川的村子,不料事实上恰恰相反,不禁大呼上当。大人们说到这里,哈哈大笑。那时候我还小,一奌也不觉好笑。只是记忆力好,一直记到了现在。
长大了以后在外求学、工作,再也没有去过高山庙。只有近年来,每年回乡去小寨村看望妻的二姨妈,有时想起往事,有意识经过高山庙村,寻找一下儿时的记忆。
高山庙村大庙西偏殿
高山庙村,如今已大不同于以往,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原来崖上的土街也变了水泥街。东西巷道排列也很整齐,有的巷道两边也进行了绿化,一看就是有意规划的结果。当年新农村建设,在村南的一块田地里,还有种植园的示范,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仿古的门楼。儿时的高山庙村的模样已全然消失了。
不过,尽管现在路过高山庙村的次数多了,却从来没想过探寻过高山庙村的来历。
今年春节回老家,妻说暑假岳父三周年就到了,按农村习惯,三周年的时候要立碑。于是我设计好了碑面,预约让高山庙村的制碑人去雕刻。临走的前一天,去村子里去敲定版面最终细节,不料主事的女主人出外务工未回,只好在村子里转着参观一番。
如今的高山庙村和南佛沟村已连在了一起,难以区分。出高山庙村,从村西的公路上一直向北行驶,一路走一路问,弄清楚了二村的分界线,再进高山庙村,不料靠公路的巷口却见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了"梁家砭"三个大字,甚是奇怪,这不是高山庙村么?怎么叫"梁家砭"?于是又回到了村东的南北正街道的南头,看见了几个上了岁的人,便进行打听。
大庙下二阶台地
其中一个已经八十多岁,看起来只有六十多岁的老婆婆说,现在的高山庙村一共七个村民小组,由高山庙(又叫张王村)、梁家砭、黄家沟三个自然村组成,于是明白了村北巷道"梁家砭"刻石的来历。
于是又问,既然村名高山庙,村里又有哪些庙呢?老婆婆说,有好几个庙呢。南边有小庙,庙南就是小庙村。村北有老爷庙,村西有西寺庙,村东崖上有大庙,也叫东庙。
问大庙里都供奉那些神佛呢?几个人众说纷纭。有说送子娘娘,有说药王菩萨的。老婆婆说她记不名字了,只记着是哥三,老三坐中间,老大一旁别着脸生气的样子。我于是记起了柿园子真武庙左殿中三太白争神位,三太白早至坐中间,大太白生气扭脸一边的事情,于是提醒到,是三太白吧。老婆婆连连奌头:对对,是三太白。我和妻相视,不禁哈哈大笑。
下来我又问老婆婆,既然这么多庙,那么高山庙村名又是哪座庙有关呢。老婆婆摇摇头说,这她就不知道了。
于是我又问,村子里还有没有比她年纪大,脑筋清楚的老人?老婆婆用手向北一指说:"看见街道西边那下象棋的没有?南边那老头九十多岁了,他知道的事多。"
我们告别了老婆婆,去拜访下象棋的老者。走近一看,那盘棋已到了终局,老者的手抖抖索索的,忙着应对。老将移位,对方双車一错,即刻将死!
棋下完了,我将老者扶到街旁的石条上坐下,问起村中的事情来。
和王秉性交谈
长者叫王秉性,他说,据上辈人传说,祖宗是从山西大槐树庄来的,村中姓氏颇杂,大体分布是,南头张王姜,黄家沟王李,梁家砭梁王。其中王姓最多,一到六小组都有王姓。
我问高山庙的庙是指哪个庙?老人说,当然是村东崖上的大庙了。当年大庙的对面还有戏楼呢。庙前两侧还有石条架的钟架呢。戏楼后来被回回烧掉了。大庙解放前作过私塾,解放后也被拆掉了,现在只剩下了偏殿。
根据我的经验,老人所说无误。中国古代,戏楼是对着大庙的。庙会的时候,唱戏娱神,亦为群众观赏聚乐。戏楼应该是同治二年回乱的时候烧掉的。据我所知,我村和肖坡村的戏楼,也是这一时期被烧掉的。民国时由于条件限制,一般都是利用庙宇办学的。
我又问,高山庙村,哪一姓来得早?老者说,他认为是王姓。因为王姓分布于各组。王姓最早来时,就住在庙下的半砭的窑洞里,后来人丁繁衍兴旺,才散布在各处。
我下来问道,那王姓什么时候来村的呢?老者说他不清楚,但六十年代,在半砭子曾发现过过去的遗迹,考古的人说离现在也有两千多年了。我一想,那应该是西汉时期的事了,当时这里属于上林苑的范围,应该还没有村庄。
告别了老人,亲自去考察大庙的遗迹。
大庙位于村边的崖上,三间庙房面东背西,布瓦泥墙,有的地方青砖修补。房前下略有空地,再东就是坡,下有二阶台地,种着小麦。再往下,就应该是王家所居的窑洞了,已经看不到了。下面就是库峪河,不管人事兴废,一直流着。房子南边是一个空场地,西边还有一间土地庙。
看着这一切,我想这三间房子既是偏殿,那正殿又在哪里,面向又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回到村里,继续打听。
采访王利民
这次遇见的人,恰好是王秉性的儿子王利民。他说,原来的大庙正殿面南背北,现在的三间偏殿属于西偏殿。原来崖边用石条垒起,正殿和东偏殿就建在石条内。正殿供奉三太白,两边偏殿分别供奉送子娘娘和药王菩萨。后来正殿和东偏殿拆了,石条也被人挖走,崖垮了,西偏殿前剩下的地面就不多了。
我说,正殿既然供奉三太白神,那一定为求雨之事了?王利民笑道,"对呀对呀,你怎么知道呢?前面的事情我不知道,解放后的确求过雨。"
我又说,"既然庙在崖上,你们王家在崖下,村子又叫高山庙,那么一定是庙早村晚了。"王利民说,"你怎么什么事都知道?的确是先有庙,后有村中各姓。在此之前,是有一姓为高,原来庙上大钟所留姓名都为高,后因为各种原因,高姓只留下一户,剩下了女人,最后就绝了户。"
王利民最后对我说,村西的西寺庙前原来是官路漕,从岔道口一直通往库峪口。而西寺庙是来往的西安人立的。
我明白了,所谓的官路漕,其实在清代嘉庆《咸宁县志》中就出现过,《咸宁志》中就有高山庙的村名,而赴太白山取雨也是明清时代关中普遍之事。
因此,高山庙这个村子,是由明清移民形成的,由于求雨,便有了大庙。高姓在早,名为高山庙。而现有各姓大致为清初移来,便以庙为村名。至于黄家沟、梁家砭,小庙村,都是在高山庙村后形成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无意中弄清了高山庙村的来历,算是临走前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