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进入大藏区10.6
在我国,藏民居住主要分布在五个地方,除西藏外,还有青海(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四省(九州),达赖喇嘛闹独立,就是企图将包括这九个地区在内的藏民全部分裂出去。 仔细查阅国家行政区划图,你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儿的现象,即分属4生的九个藏族自治州,好像有一条纽带把它们与西藏联系在一起。如:甘孜、迪庆、玉树与西藏接壤;四川的阿坝则与甘孜联通;青海的海北与海南、黄南、果洛连通,甘肃的甘南也与果洛连通;而果洛又与玉树连通,形成间接接壤。这个纽带应当就是“藏族”那条洁白的哈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甘孜州首府康定,换个说法就是进入大藏区。
昨晚下榻的宾馆地处青衣江畔,遥对的是周公山。一座城市有水就有了灵秀之气,临山便显得雄浑伟岸。据晨练的雅安人说,他们一般不用听天气预报,只要看看周公山便知是否会下雨乃至下多大的雨。这并不稀奇,气象谚语说:“山带帽,雨来到”。
早7:30由
雅安出发,上雅叶(雅安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高速,一路向西。我们的坐驾2.5排量的汉兰达一直高昂着头,嘶吼着,告诉我们它是在持续爬高,“太累了”。行进40余公里,来到了进藏第一个打卡地---天全服务区。该服务区规模不大,但现代气息浓郁,特色鲜明,楼宇的四个方向均可出入,四个方向又有不同的雕塑物如大熊猫等,处于C位的当属那个“此生必驾318”的广告牌,充满霸气与豪迈,这里也被视为进入藏区的起点。
继续西行30分钟左右,进入被称作“川藏线上第一遂的”二郎山隧道。该隧道长13.46km,2012年动工兴建,2017年12月31日正式通车,总投资4.7亿人民币。隧道顶部由8万多个LED灯组成的五星红旗、党旗图案,为国内唯一,匠心独具,蔚为壮观。
需要澄清的是:318国道上也有个二郎山隧道,长4176m,它是1996年5月动工修建,2001年通车的,与雅叶高速上的二郎山隧道相比,方向一致,海拔不同,其长度自然不同了。还有:1950年开始以18军为主体的筑路大军修筑318雅安至拉萨路段,共牺牲官兵等4963人,其中二郎山路段牺牲人数最多,达到每公里7人,真正是一条有血有肉的路段。有不少人将这4963名英烈当成了为修筑二郎山隧道而献身的,这是不正确的。
天全县境内的山势较缓,湿度较大,植被丰厚,郁郁葱葱。过了二郎山隧道,好像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山势高崇,峥嵘嵯峨,绿色退去,黄色袭来。10时许到达泸定县城,瞻仰泸定桥。凭栏远望,汹涌湍急的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当年十八勇士勇攀铁索,奋力夺取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杀出一条血路的英雄壮举浮现眼前……如今的大渡河上已建起了长1411m(主跨1100m),桥面距水面超200m气势磅礴的兴康大桥,而且在大渡河两岸的高山之巅,有两条红色的巨龙,宛若彩虹凌空而起,展开双臂拥向对方……经了解,那是正在施工中的川藏高铁大桥,只是尚未合龙而已。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中午到达康定,一个一首歌一座城的地方。康定是甘孜州代管的县级市,截止2024年9月,总人口12.82万,以藏族为主(73.6%),有汉、回、彝、羌等24个民族,为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文化交汇中心。康定城依山而建,被高山紧紧地束缚在一个“Y”字形的谷地里,雅拉河、折多河在这里汇聚穿城而过。其建筑藏式风格突出,绛紫色的屋顶、窗围、角围,桔黄色的墙体,一派暖洋洋的色调在群山环抱中格外温馨靓丽,被誉为“海外仙山,蓬莱圣地”。
初到康定,身临其境,忽然觉得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温情浪漫的《康定情歌》怎么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呢?一是那么陡峭的高山,人都站不住,那马儿是怎么跑起来的呢?二是一个藏族人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怎么李家的大姐、张家的大哥却成了主角呢?
初到康定,人生地不熟。她却给我们来了个小小的下马威:找住处不顺利。实地寻觅网上挖掘,不是价格过高就是无床位,最后在一个叫“子耳路”的半山坡上找到了一处价格不菲条件一般的民宿住下。午饭时又下起了霏霏细雨,气温骤降,尽管那顿“墨脱石锅鸡”大家吃的十分得意,却难以驱走袭来的寒气。其实都怪自己太懒,本来带了不少衣物,就因为尚未卸下车来,嫌换来换去的太麻烦,就被教训了一通。
回宾馆的路上,一转眼不见了王兄,李兄说“他准是遛遛了,去找那‘人才遛遛地好’的李大姐去了”。哥几个儿说说笑笑地顺着阶梯向半山腰走去,还是和往常一样的步幅和
速率,却忘了自己来到了2560米的海拔高度,还没上到三分之一都气喘吁吁了,好像我更重些,毕竟我是做过肺局部切除之人,大家嘴上不说,其实最担心的是我能否订得住。
回到宾馆赶紧换上厚衣服,却连着打了三个喷嚏,紧接着就是不停地流清鼻涕。坏了!坏了!眼罩戴上了!我这不是感冒了吗!去过西藏的人都说,在那里感冒是最可怕的。我心里盘算着,实在不行,明天我自己打道回府,宁可被左邻右舍以及朋友同事笑掉大牙也不能搅了那哥仨的圆梦行动。我赶紧吞下一袋随身携带的“感冒灵颗粒”,哈哈!第二天我又是好人一个。
2024年10月6日
3
翻越折多山10.7
今天路程不远,下一个驿站雅江县城,147公里,时间较为宽松。早晨的康定雨继续下着,气温很低,路况信息显示,我们要翻过的折多山已经下了大雪。我们做好了防寒准备,8:30分正式驶入318国道(雅叶高速四川段目前只有雅安至康定建成通车)。由于雨天路滑,车速都不快,停滞不前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接近折多山垭口时(海拔4300米),我们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异样感觉,如耳膜鼓胀,头也略感昏沉。这并不奇怪,毕竟都是第一次涉足如此高度,然而在垭口停留时并没有任何不适之感,我的活动范围更大些。昨夜的雪下得很大,虽然大部分已熔化了,路边的水流还涌起了不小的波纹,余下的雪还能没过鞋面呢。
川西的地貌变幻多端,而折多山就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面为高山峡谷地带,西面则是高原隆起地带。过了折多山垭口,眼前出现了高山草甸的景色,进入了康定市瓦泽乡---川贝母的重要生产基地。
左盘右旋一路下坡,将近中午我们进入318线上著名景区--称作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镇,这里地势平缓,视野开阔。一
片片的楼宇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其建筑风格为坡屋顶,大挑檐,明显区别于康定市,显得精巧炫丽,仍然是暖色调,端庄中蕴藏着几分俊俏。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阳光下泛起耀眼的层层金黄,间或成片成片的黑色牛群,高天上白云朵朵,一派难得的高山草原的瑰丽景象。我不止一次地疑问,甘孜州为何不选择此地设置首府呢?若是如此,甘孜州首府一定会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美轮美奂的现代都市,不至于像如今的康定那样夹在两山之间的那个狭小的河谷地带里,伸不开胳膊伸不开腿的,缺少必要的发展扩容空间。
已是下午1时多了,我们找到了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准备午餐,一群灰黑色的牛悠闲的从身边走过。难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牦牛吗?仔细辨认,这哪里是什么牦牛,就是当地的土牛,其间顶多有几头土牛与牦牛的杂交后代罢了,它们的个头很小,成牛还没有东北的毛驴大呢,连个犏牛都算不上。与我们常见的西门塔尔牛、东北黄牛、鲁西牛,秦川牛大相径庭。
不知不觉中又爬上了4412迷得高尔寺山,驶过一段蜿蜒曲折的险要路段后便扎进一条峡谷之中,山开始变绿了且林木也由稀疏逐渐浓密起来。哦!我们来到了雅江县境内了。
余下路程一直是左侧贴着山崖,右侧挨着河谷,一股奔腾咆哮的河水与我们的座驾比速度比耐力。跑着跑着,一没留神,那条河流却变成了黑褐色了,水量大了许多且更加充满了野性。越出峡谷,见路边有块儿巴掌大的场地停着两辆渣土车,我们挤了进去一边小憩一边端量这条黑色的野龙。然而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它却有个清丽悦耳的名子—鲜水河,是雅砻江左岸一大支流。我的乖乖,这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河两岸虽绿树成林,但山势依然高崇又紧紧挨在一起,只留出一条河的缝隙,与新都桥一带竟是两重天地。我们都很疑惑,这里很少有可以耕种的地块儿,又没看到可以放牧的草场,那么这里的原始住民又是如何生存的呢?恰好一个三十左右岁,好像是渣土车司机的藏家小伙儿走过来,我们与其攀谈一番。
他告诉我们,这里虽然可耕作的土地稀少,但人口同样稀少,有点儿地就够用。雅江县是松茸之乡,每到采收季,大家就用骡马或牦牛将简单的生活用品及太阳能等设备运到山里,一住就是十几天或几十天,采松茸挖虫草,弄到了宝贝就用无人机运回来,有时山货刚下山就被商贩们抢购一空。
虽然十分辛苦,但每家一年弄个十几万不成问题,生活无忧无虑的。我们又问国家每年会给你们很多补贴吧?他笑着反问道:“这都是谁跟你们说的”?关于这条鲜水河为什么变成黑色的,他指着远处告诉我们:“那边去年发生了山火,植被破坏了,昨天那里下雨了,是山水带着泥土把鲜水河给弄黑的”。
谢过小伙儿,又行驶一段,下午4时许,在持续下降近1900m后到达海拔2530m的雅江县城。这又是一座夹山缝里的城市,占地0.48平方公里,网上称其为全国最小的县城(不一定准确),说是袖珍型应当不为过。雅砻江东西两岸各一条路,由两座桥勾连起来,形成一个长方形单向通过的闭合环路,这就是她的交通状况。房屋建设只能见缝插针而占天不占地。如果两栋楼都开着窗户,邻家要是串个门儿,一步都能跨过去的。
2024年10月7日
1
从雅江到巴塘10.8
我们的下一个住地选在巴塘县,距雅江县城300km,途径理塘县。
这一段景色更为丰富多彩,更加令人心旷神怡。
首先是雅江的天路十八弯,行驶在山路上,随弯就弯,还没觉得这是奇景美境,当来到剪子湾观景台回首俯瞰,却难抑心中的震撼,一条巨龙盘踞在山巅之上,搅动着身边的青雾白云,真是“五岭逶迤腾细浪”,我们刚刚就是从这样的壮美大道上辗转迂回跃上来的啊,是这十八弯把我们举上这座4000米高山之巅。
紧接着又攀上了4718米的卡子拉山口,在这里,我们与来自北京的老两口邂逅,男的56年的,女的55年的,他俩驾驶着一辆老款“捷达”向雪域高原发起挑战,其勇气与胆识真是令人佩服,我们帮助他们拍照,以留下其勇武的见证。
中午到达4865米的海子山垭口,欣赏姊妹湖。海子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跨理塘和稻城两县,属湿地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为高寒湿地与麝类动物;是金沙江、雅砻江的水源涵养与补给地。午餐时,一位藏家妹子很是热情,招呼我们到她的奶茶摊儿上“做饭”,我们不好意思白白使用人家的桌椅,便每人来了一杯奶茶,只可惜这奶茶清汤寡水的,其味道与那妹子的热情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我们倒是挺佩服她很会做生意。不一会儿,她老公一个三十五六岁看起来很和善的汉族小伙回来了,紧接着来了他的哥们儿藏家汉子,两个说着闹着就支巴起来了,要比试摔跤。我们羡慕不已,在如此高度,我们不敢放肆半分,要时时提醒自己,走路别太快了,动作幅度别太大了,可人家却想干啥就干啥。嗨!谁叫人家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呢。
说到主人翁地位,就连这里的牛也牛哄哄地悠闲傲慢。尽管我们的驾驶技术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可在山下却屡屡受到那些牛的欺负,它们或组团在路上晃悠,或三三五五的站在那里,瞪着两只牛眼盯着你,就是不给你让路,好像是你欠了它们多少买路钱似的,别看这些土牛(牦牛一般不干这事儿)又瘦又小(我给它起了个新名,叫疙瘩牛),那咱也惹不起,只好减速、绕行直至停车。这帮地头蛇也很精怪,大货车驶来时它们立刻就溜了。
这一带山峭草少,牛可能吃不饱,不过这难不倒它们,一处不大的临时停车场地上,两头土牛与牦牛杂交的后生,在翻垃圾箱,却也大有收获。
过了海子山不久,眼前出现了素有天上之城之称的理塘县城(海拔4300),这是建在一片相对开阔的浅塘连片的高原湿地上的城市。因我们距目的地还有很长的路程,无暇领略这座世界高城的风采与魅力,只好走马观花般地穿城而过,宏观感觉上,她整洁干净,城镇有一定长度,规划及建筑既得体又具规模,在甘孜州当属上乘。经查,该县人口6.74万,居18个县市第六位。
一条无量河陪伴我们驶出理塘县城,向西行驶30多公里,到了被《中国地理》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也有称其为东方小瑞士的----毛垭大草原。这里春季绿嫩遍野,夏日野花芬芳,秋来金黄一地,冬天白雪皑皑。我忽然觉得这里好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人们脚踏绒绒的细草,品爵着扑面而来的花香,望着远处圣洁的雪山,数着眼前一片又一片的牛群,谁也管不着,真是给个县太爷都不换啊!
2024
出蜀入藏10.9
昨晚宿巴塘县城。塘,指面积大小不等的一片静止或缓缓流动的水域。理塘、巴塘两个县的名字里都有个塘字,其地貌亦如其名,高原草甸里镶嵌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翡翠般的水坑池塘,在太阳的光耀下,更加璀璨夺目。
巴塘县城规模不大,但相对开敞些,波涛滚滚的巴楚河从城西流过。1935年5月14日,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前卫师进入巴塘,随后全体将士陆续抵达,在这里休整了36天,于6月20日离开继续北上。
早7:30分,我们跟随巴楚河向城南方向进发,半个小时后,与发源于青海格拉丹东山脉的金沙江第一次谋面,巴楚河也向我们挥手作别,一头扎进了金沙江的怀抱。继续前行不远,来到了一个很有地理意义的金沙江大桥观景区。横亘在金沙江上的那座巍巍大桥,就是318进藏第一桥,大桥中央,矗立着昌都人民欢迎您的巨幅匾额,也就是说,走过大桥的一半,你就来到了西藏。
过了桥,就是昌都市芒康县的天地了。虽然又是一条山高谷深之路,但格调彻底变了:山更直了,裸露的岩石龇牙咧嘴,面目狰狞;植被没了绿意没有了,满目皆是褐色;清亮的河水没了,那条丹达河泛着血红的浪花。哦!西藏,还真得有些令人恐怖。
在这一河谷地带,首先欢迎我们的是在公路上闲逛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二十几只藏猕猴,它们逼停了车辆。大家不得不拿出各色食物犒劳贿赂一番。看来这些小机灵,是早就策划好了的,组团行动,“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沿着峡谷继续西进,车流停止了。骑自行车摩托车的,还有拉人力车的徒步的,大家没有一个逆向抢行的,都借机休息一会儿活动活动筋骨。我们也下车看看这些同道的进藏大军。骑自行车的穿着相对统一,应当是个团队;骑摩托的装备讲究,看上去很有经验,拍视频做直播。那几个拉车的,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的车做了精心打扮,插着旗帜,长长的遮阳蓬与车厢浑然一体,车里锅碗瓢盆、行李等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岸然一座移动的旅馆,走到哪里家就到哪里,它们都是独行侠,大有吉普赛人之风范。我由衷地感佩他们敢于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雄心,感佩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用勇毅前行的脚板丈量318的体魄。连日来我们居住的专家公寓里的同事们不断地赞美我们四个敢闯雪域高原的老头儿为勇士,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地地道道的勇士。
放行了,车流涌动。我们见到崖壁还挂着身穿反光服的蜘蛛人,在艰难地固定拦截落石的钢丝网呢,他们是进藏人的守护神,鸣笛向他们致敬。
出了这段峡谷,出现在面前的是芒康县公安检查站,乘员全被请下了车,进入一旁的专用房间“过堂”以验明正身。 接着又开始爬大山了,第一个是宗巴拉(4170m)紧接着就是4338米的拉乌山,毛茸茸的草坡上鼠洞比比皆是,与黄黄的草色浑然一体的大大小小的土拨鼠跑着跳着叫着,时不时直立起来转动着小脑瓜儿,稍有点风吹草动就哧溜一下就地取材钻进洞里了。疑似它们也有个联盟有契约,遇到紧急情况,鼠洞就是它们的共同防御阵地而不用顾忌其所有权问题了。
我向着那个经幡阵仗最大的高岗走去,想“站得高看得远”。迎面下来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衣兜里掉出个东西,像是手机,他却毫无察觉,风很大,喊他也没有反映。我只好一边加快脚步一边挥手迎上去,他终于停止了脚步,在我的遥控指点下,他找回自己的手机。这年月,一旦手机丢失了,那可是寸步难行啊!小伙儿是江西的,独自一人要造访珠峰大本营。他是跑到上面去放无人机的,他说上面视线差不多,劝我别往上去了,我也记起了医生的嘱告:“别逞能”了。
离开拉乌山垭口一路下山,没走多远,又一群猴子围了过来,比峡谷遇到的猴群更大,它们跳上车顶检查一番,好像是觉得油水不大,纠缠了十多分钟就放行了。还是和昨天一样的节奏和剧情,车头一直向下蜿蜒俯冲,与芒康县城擦肩而过,进入一条峡谷,黄龙般的澜沧江映入眼帘,并伴随我们一同来到如美小镇。
见到为数不多的居民,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们肤色浅淡了许多,回想几天来的短暂接触,巴塘人的肤色最重,基本都是紫黑色。
2024年10月9日
觉巴山与东达山的考验10.10
如美镇隶属芒康县,平均海拔3500米,曾经是318线上十分重要的兵站之一。泛着褐红色波涛的澜沧江把小镇不多的建筑分割在东西两岸,江岸是笔直的十几米高的峭壁,堪称一大奇观。这里与沈阳大约有90分钟的时差,按计划今天要赶到八宿(xiu)县城入住,虽然只有290km,但是充满艰辛又挑战不断,因而,天还没亮就出发了。
首先要通过318线上最为险峻的觉巴山路段。觉巴山虽然海拔不到4000m,但是由于澜沧江上万年深切的作用,形成了悬崖壁立千仞,深渊万丈莫测的极端地形,一条急弯连连,一侧望不到天,一侧看不到底的天路挂在绝壁之上,视线被封堵在一条夹缝之中,强烈的难以驱逐的压迫感对司机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地考验。好在今年6月30日才通车的6995m的隧道把最险要事故率最高的一段给撇开了。觉巴山的惊魂尚未落定,位于芒康与左贡之间的东达山又杵到了眼前,这也是我们几天来所要面对的最高海拔。
我们并没觉得特别吃力就爬上了5130米高的垭口,由于修路的缘故,这里乱糟糟的,因此未做停留。这是东达山吗?带着疑问咨询了修路工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征服5000米了!而且身体没有任何反映,看来近日连续的翻山越岭,对于高海拔,身体已经有所适应了,第二关顺利通过。
过了左贡县城,修路的地方逐渐多起来,逆玉曲河而上,走走停停,这段路程没有太高的山太深的谷,也就没有了令人震撼的景致,不过,碧玉般的玉曲河缓缓流淌,岸边一片片的小叶杨亭亭玉立,披着金黄色的斗篷飒爽英姿,散发着金秋十月的迷人气息,舒缓了我们跨山越谷的紧张情绪,倒也十分惬意,帮达草原也让人流连忘返。
时值中午,恰好玉曲河畔有一小块儿空地,堆放着两堆从河里捡拾的石头,算是个微形砂石料场吧。我们决定在这里埋锅造饭。不一会儿,路边又有一辆车停下了,下来一位20岁上下的姑娘直奔我们而来。这丫头160cm左右,着黑色裤子,上身黑色T恤衫腰部裸露着,一头波浪式披肩长发,浅妆,看上去淡雅,简约,飘逸,足见其审美水平不低。而此时,我的一位哥们儿正背对着路做小解呢。我急忙迎上那女孩并伸出右手,意思是请她往那边去,我也是够笨的,一着急竟连句 “姑娘请留步!”都没说出来。可那丫头没理解我的意思,却从我的左边擦肩而过,我那哥们的姿态暴露无遗。这丫头老练的出乎意料,她一不惊二不慌的,只是轻描淡写地随口一句“哎呀!”,继续走向河楞边,与我那哥们并排且只相隔三四米处的地方就蹲下了。弄得那哥们满脸绯红,赶紧转了个角度草草结束了。大家一定以为这孩子可能是内急的不得了,顾不了那么多了。她哪里是什么内急,而是“心急”,只见她蹲下片刻,一股白烟就飘了起来。原来是犯了烟瘾?不过,现在的女孩子吸烟的也不在少数,下了车就可以大大方方来一支嘛,何必如此这般。大约5分钟后,她起身心满意足的款款而去。王兄给出的答案是“这丫头吸毒”!我们几个恍然大悟,她过来时那样迫不及待,离开时又飘飘欲仙,觉得王兄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想起了她的那张脸,煞白煞白的,感觉不太正常。望着她的背影,心里酸酸的,多么靓丽精致的孩子,可惜喽。
出了帮达镇又开始爬那有名的业拉山,到了4660m垭口,山风呼号,经幡猎猎,对面嵯峨峥嵘摩天接云的大山横亘眼前,使人感到既壮观无比又阴森可怖,一想到一会儿我们就要下到她的脚边,与怒江会面,又激动又紧张。
离开垭口下行不久,在一个大弯处,有五六只黄褐的山羊在那儿戏耍,个个精神抖擞,溜光水滑的。我们赶紧找个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停靠,回头去给它们拍照,它们见两脚兽来了,一溜烟儿跑的无影无踪了,从那矫健的身姿和那旋风般的速度可以断定,这些生灵不是野山羊就是黄羊。
再向下,就是著名的七十二道拐九十九道弯(网上说,有人数过,共有130个弯)。用了近一个小时,随弯就弯,顺利地来到怒江畔,也就是说我们已进入了怒江大峡谷,大考结束,成绩优良。
说实话,七十二道拐也好,九十九道弯也罢,就是图上看上去无比壮观,引人入胜,尤其是站在他的对面拍摄,绝对会令人震撼不已。然而真正驾车行驶其间,只是有转不完的回头弯罢了。其感觉与苏轼当年《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体相当。要说考验,如果遇到冰天雪地,那才是正真的大考呢。
怒江大峡谷地质十分怪异,其南岸山体似由砂石挤压堆砌而成,高耸万丈,印证了“曾经有一汪大海在这里汹涌”,“巨浪凝成了山峦”。圆咕隆咚的巨石从砂硕中探出半个身子,好像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行驶在这样的路段怎能不让人胆战心惊呢?而她的北岸却是个岩石整体且一石到顶。一江之隔,两厢截然不同,不可思议。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怒江大桥,现在通行的是2016年12月投入使用的钢架桥,是318的咽喉要道。在钢架桥侧畔,矗立着一个桥墩,还流传着一段感人故事。故事梗概:1953年18军修筑怒江大桥时,一年轻战士由于过度疲劳不慎掉入正在浇筑的桥墩里,战友们百般施救无果,只好忍痛继续浇筑,这名战士便长眠于此,成为永久的丰碑。现在网上还流传着各种图片视频,过往车辆在此鸣笛向烈士致敬;清明节期间,保留下来的那个铸有烈士遗体的桥墩旁,摆满了鲜花祭品,以慰烈士英灵。对此,我将信将疑:其一:有资料说,1953年建的是座便桥,1972年才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从时间上看,是矛盾的;其二:有点儿建筑知识的都知道,规范中,混凝土里是连个泥块儿都不允许有的,而那么大的人体更是断不可以存在于承受动荷载的桥墩里的。从结构学的角度看,也经不起推敲。网上还有这样的信息,说专家不提倡来往车辆在经过怒江大桥时鸣笛,认为如果车辆较多集中鸣笛就会产生共振,极易引发落石。此说很有道理。因而,我们通过大桥时没有鸣笛,也没听到别的车辆鸣笛。
2024年10月10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