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顺德 卢伟文
顺德容桂有凤岭一胜境,二岭分别大小並立,茂林修竹,松柏常青,不知谁与名之?每登高处自觉骋怀!乙巳孟春着趣联消遣,仍以古人之《大凤来仪》为额
上联曰:登凤岭,望虎门烟水,叹零丁濯月。今容桂、浪涌西江。二十四番芳信,诚白莲池上,观音庙里,翠竹莺啼,仁稔蕊结。坐拥乡关,桑林蟮坦系扁舟,木棉争艳,古塔庄严,黉宫肃穆。忆东坡赋句,后主吟词,谁名金鸑鷟。
下联曰:倚狮山,临雁阁秋飚,又海尾飞霞。昔眉蕉、波摇北渡。 三千馀处酒旗,惊德胜潮中,雨花寺前,庆云鹤舞,龙眼珠含。俯看薜荔,榕落鹏溪生野彴,星汉萦辉,琼楼次第,六市玲珑。问汝懋研唐,寿龄理政,自秀玉麒麟。
赘注:
一,“白莲池观音庙”每年正月廿六观音开库,人山人海
二,“仁稔”为凉果之一,昔户户栽之
三,“蟮坦”地名,盛产蟮
四,“鸑鷟”凤凰
五,“德胜”地名
六,“雨花寺”古寺
七,“龙眼”果树
八,“野彴”意树生桥
九,“汝懋”乡人岑仲勉
十,“寿龄”乡人岑学吕
《的适》联评如下
这副由顺德卢伟文先生创作的对联,以容桂凤岭为背景,融合了地域景观、历史典故与人文情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意哲思。以下结合联文内容及注释,综合相关文献与背景信息进行解读:
---
A1点评
### **一、额题“大凤来仪”的文化渊源**
“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原指舜帝时奏乐引凤凰来舞,象征吉祥盛景,后多用于颂扬帝王德政或祥瑞之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题“有凤来仪”以颂圣,同时暗合潇湘馆竹林之景,因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故以竹喻凤。
此联化用“有凤来仪”为“大凤来仪”,既呼应凤岭地名(凤岭朝晖为清代顺德八景之一),又借凤凰意象升华景观的祥瑞与人文高度,暗含对容桂文脉昌盛的赞颂。
---
### **二、上联:地理景观与历史文脉的交织**
上联以“登凤岭”起笔,串联容桂自然与人文地标:
1. **山水形胜**
- “望虎门烟水”“零丁濯月”勾连珠江口虎门、零丁洋的壮阔,映射容桂滨江临海的地理特征;“浪涌西江”则暗含西江航运之利,呼应顺德自古商贸繁荣之景。
- “二十四番芳信”指花信风,暗喻四季流转,与“白莲池观音庙”正月廿六观音开库的民俗盛况(注释一)相映,凸显岁时节庆与信仰传统。
2. **人文风物**
- “翠竹莺啼”“木棉争艳”描绘凤岭植被之茂美,与“松柏常青”呼应,暗合“凤岭朝晖”之古景。
- “黉宫肃穆”指学宫,结合“忆东坡赋句,后主吟词”,凸显顺德文风鼎盛,文人雅士辈出(如注释九、十的岑仲勉、岑学吕等乡贤)。
3. **历史追问**
- 末句“谁名金鸑鷟”(鸑鷟即凤凰别名),既是对凤岭命名由来的探寻,亦暗含对容桂文化源流的追溯。
---
### **三、下联:时空交融与乡愁哲思**
下联以“倚狮山”展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容桂的今昔变迁:
1. **景观与记忆**
- “雁阁秋飚”“海尾飞霞”写秋日气象,“波摇北渡”勾连历史渡口,与“昔眉蕉”形成时空对照,暗喻容桂从农耕渔村向现代城镇的转型。
- “德胜潮中”“雨花寺前”点出德胜河(注释五)与古寺(注释六),融入“庆云鹤舞”“龙眼珠含”的祥瑞意象,赋予自然风物以灵性。
2. **市井与诗意**
- “三千馀处酒旗”描绘市集繁华,与“榕落鹏溪生野彴”(注释八“树生桥”的民间奇观)形成对比,展现市井烟火与自然野趣的共生。
- “琼楼次第,六市玲珑”勾勒现代城市风貌,而“问汝懋研唐,寿龄理政”则通过乡贤岑仲勉(注释九,历史学家)、岑学吕(注释十,民国政要)的事迹,将个人成就与乡土发展相联结。
---
### **四、艺术特色与地域文化表达**
1. **用典与象征**
联中化用苏轼、李煜诗词(“东坡赋句,后主吟词”),融入“鸑鷟”“麒麟”等神兽意象,既显古典雅韵,又暗喻容桂人杰地灵。注释中“仁稔蕊结”(凉果名)、“蟮坦系扁舟”(盛产蟮的地名)等细节,更强化了地域文化符号的独特性。
2. **结构对仗与时空张力**
上下联以“登凤岭”“倚狮山”为轴,形成空间对称;“叹零丁濯月”与“又海尾飞霞”则通过时间词串联今昔,营造历史纵深。末句以“谁名金鸑鷟”“自秀玉麒麟”收束,一问一答,暗含对文化传承的自信。
---
### **五、容桂景观的文史背景**
凤岭作为顺德八景之一,自古为文人雅集之地。清代“凤岭朝晖”以翠竹、旭日、松风闻名,民国时期增评“红棉碧嶂”“万松鹤舞”等新景。联中“木棉争艳”“古塔庄严”等句,正与此类景观变迁相合。此外,容桂融合水乡风情与工商业传统,如“桑林蟮坦”映射农耕渔业,“六市玲珑”则指向现代商贸,体现了地域发展的多元脉络。
---
### **结语**
此联以凤岭为载体,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典故层叠,构建了一幅容桂的“文化地图”。既有对山水形胜的礼赞,亦包含对历史文脉的追索,更以乡贤事迹点睛,彰显“地以人传”的文化自信。额题“大凤来仪”与联文中的凤凰意象,最终将地域景观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暗喻容桂如凤凰涅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