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俗今犹在 正月十六走河忙
邵祺昌
正月十六也是个传统节日,是传统“大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古人“送年”的日子。
据说,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的日子。 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人们就把正月十六定为女娲节,也叫“补天节”。
在古代,关于正月十六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其中就有宋代苏辙的《正月十六》:“上元已过欲收灯,城郭游人一倍增。陌上红尘霏似雾,云间明月冷如冰。谁言世上驱驰客,老作庵中寂定僧。漏水半消灯火冷,长空无滓色澄澄。”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里也有“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的记载。
关于正月十六的习俗,母亲说正月十六是个闲暇日子,女人不能动刀、剪;这天也是新媳妇走娘家和妇女们外出游玩的日子;家里的男人要到河里去挑水做饭吃。
自去年跟着周村区萌水镇扈家村的好友韩克金去采写《扈家村的故事》时,就知道范阳河一带有正月十六“走河”的习俗,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当时就与韩克金相约,到时候一定去河边走走看看。

正月十六(2月13日)早晨8点,韩克金夫妇如约接着我们老两口到范阳河畔去体验走河的民俗活动。韩克金生活在范阳河畔,熟悉走河的地段,我们轻车熟路很快就来到周村区南郊镇商家村(今属淄博经济开发区)村东的范阳河边。
为了了解走河的历史渊源,我采访了在商家村小广场休闲的孙太亮。孙大哥说,走河的风俗由来已久,几百年不变,文革中也未停止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现在走河的人越来越多,已发展到上万人了。我问为什么老百姓在这里走河?他说范阳河上的商河大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解放前河北地界的人到淄川、博山等地推炭、做生意都是从这里走。孙大哥说商河大桥始建于明朝,清朝又重修,现在还有老桥墩。
通过孙太亮介绍,我又电话咨询了商家村孙太明。孙太明说:商家河老桥是明朝所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人袁希贤重修,扩位,九孔,红石桥板。2012年曾通公交车。商家河大桥即乾隆《淄川县志》上的范水桥。我查阅乾隆《淄川县志》载:范水桥:城北二十六里。邑人高所养(青羽)建,有记,后圮。邑人袁希贤等重修,有记。

商河大桥的东侧是淄川区双杨镇郭家村(今属淄博经济开发区),桥北不远有座石大夫庙。据《淄川乡村记忆》记载:“淄川双杨镇郭家村的石大夫庙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是郭家村石大夫庙香火会,当地俗称“走河”,这日一大早,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聚集而来,至今长盛不衰。”由此可知,商家村、郭家村一带的走河风俗能够延续至今,这与石大夫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非集非店,为何正月十六的走河至今不变,就是因了石大夫庙会的依托。
我们一行四人随着走河的人流,从商河大桥西头走上大桥,过桥后到桥北的石大夫庙逛庙会。庙里香客不断,善男信女虔诚地烧香跪拜,整个庙里烟雾缭绕,悠悠上云天;香客们出出进进,笑语声不断。

在商河大桥的南侧不远处,就是孙太亮大哥所说的老桥,桥墩还在,可惜桥墩上的狮子没有了。我数了一下,在水中有六个桥墩,是一座七孔(原来九孔,通公交车时两头各去一孔)石桥,原来的方石桥面已换成了水泥桥面。但是有了新桥,老桥已经弃而不用了,有几个孩子还在桥上玩耍。如果从老桥的南面拍照,就会出现老桥、新桥、公路桥三桥同框的镜头。
9点多,走河的村民越来越多,范阳河两岸都成了走河的人群。这时候的范阳河两边的公路上都是做小生意的摊贩,彼此之间的吆喝声、叫卖声、喇叭声、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此伏彼起,好不热闹。郭家村一侧,走河的人从石大夫庙一直向南延伸到村外的公路上,足足有二里路长。在商家村一面,走河的人以商家公路桥为中点,向南北方向各延伸二里路长,站在这头看不到那头。
这时,我们再从桥东返回桥西,那难度可就大了。本来就不宽绰的桥面,两侧又摆满了小摊。人们在拥挤中前行,时不时就被买卖的双方挡住了。这时桥面上的人流,用擦肩接踵、人头攒动等词语怎么形容也不为过。我们随着人群向前蠕动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回到了桥西侧。
现在思想解放了,破除迷信了,走河“走百病”的说法没人相信了,但是一些中年妇女还是有领着大的、抱着小的来走河的。走河就是走桥,所以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格外多,似乎是多走几趟就会心越诚,福气越多,但愿神灵能保佑他们吧。
孙大哥说,走河是周边群众自发的,没有人组织,没有人管理。那些做生意的小摊贩凌晨三四点就来占摊位,直到下午一两点人们才慢慢地散去,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是如此。
千年风俗今犹在 正月十六走河忙。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