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武侯辅汉于蜀,梁公反周为唐,是旋乾转坤之手;汾阳恢复二京,西平重安九庙,洵补天浴日之功。
【注释】武侯: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梁公:狄仁杰,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
旋乾转坤:谓改天换地,根本扭转局面。
郭汾阳:指唐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平息以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
西平:李西平:唐德宗时名将李晟,封西平郡王,故称李西平。
九庙: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功勋伟大。
【译文】诸葛亮辅佐后汉,在巴蜀创立基业,狄仁杰委曲事周,把唐朝恢复转来,这都是旋干转坤的好手;郭汾阳削平安史,恢复了东西两京,李西平剿除朱泚,重安唐家九庙,这真是补天浴日的功劳。
【原文】姚、宋同心辅政,故开元之治,比于贞观;赵、张戮力匡君,故绍兴之治,几于元佑。
【注释】姚: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宋:宋璟,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
开元:指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贞观:指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赵:赵鼎,字元镇,宋高宗时的宰相。
张浚,南宋抗金大臣。
戮力:勉力,并力。戮,通“勠”。
绍兴之治: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
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译文】姚崇、宋璟同心佐理国政,所以开元时期的政治,可以比得上贞观;赵鼎、张浚合力匡弼君王,所以绍兴时期的政治可以及得上元佑。
【原文】尚文尚俭,唐有张燕公、杜魏侯;大忠大雅,宋有寇忠愍、王文正。
【注释】张燕公:张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杜魏侯:杜暹,唐玄宗宰相。
寇忠愍:莱国忠愍公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愍音敏。
王文正:王旦,北宋大臣。官拜丞相。
【译文】唐相张说崇尚文章,杜暹崇尚节俭,唐朝的宰相有张说和杜暹;一个大忠一个大雅,宋朝宰相内有寇准和王旦这二个人。
【原文】申屠嘉之与王商,想西京之威重;谢安石之与王导,具江左之风流。
【注释】申屠嘉:西汉时梁郡人。曾任御史大夫、丞相,封故安侯。
王商:西汉大臣,任大司马、卫将军,大将军。
西京:古都名。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谢安:东晋名士、宰相。
王导: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译文】申屠嘉同王商刚正不阿,可以想见西汉宰相的威严和庄重,谢安石和王导清高拔俗具有东晋贤相的风度气质。
【原文】石庆数马,寅畏小心;丙吉问牛,调燮大体。
【注释】石庆数马:指在最简单的事情上也非常细心谨慎,一点也不马虎。
寅畏:敬畏;恭敬戒惧。
丙吉问牛: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外出,他见一群人在斗殴,他没有去制止,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说他只重畜不重人,他解释说牛影响农事,直接影响国计民生。
调燮: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燮音谢。
【译文】石庆持鞭数马,态度恭敬而且小心;丙吉独问牛喘,调和阴阳极得大体。
【原文】公孙弘以儒术佐汉,李卫公以谋略兴唐。
【注释】公孙弘: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
李卫公:名李靖,隋大业末年,任朔县(今朔州)县丞。高祖李渊下诏拜为行军总管,授开府,后任永康县官,授岭南抚慰大使,前往江南各地招安。江南平定后,任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扬州大都府长史。
【译文】公孙弘用经术来辅助汉朝,李卫公以兵略来创兴唐业。
【原文】一清一宁,王戎简要而能言;十渐十思,魏征妩媚而善谏。
【注释】王戎:晋司徒、封安丰县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直至司徒。
十渐:即十渐不克终疏。贞观十二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十思:唐魏征谏太宗予以慎重思考的十个方面。《旧唐书》:“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恐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徵: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
【译文】听一清一宁这两句话,深佩王戎措词简要,而且工于对答,读十渐十思的两篇秦疏,深信魏征确是妩媚,而且善于规谏。
【原文】安用三寸毛锥,桑维翰指麾定乱;只须半部论语,赵韩王经济守城。
【注释】毛锥:泛称笔。即毛锥子。毛笔的别称。因其形如锥,束毛而成,故名。
桑维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
指麾:即“指挥”。发令调遣。
半部论语治天下:《鹤林玉露》: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译文】安定朝廷用不着三寸毛锥,桑维翰指麾众人平定祸乱;治理天下只要用半部论语,赵韩王抱负经济善于守城。
【原文】李沆持衡,贵戚不夤缘而拜台席;司马秉轴,辽人戒生事以扰边疆。
【注释】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雍熙三年,知制诰。四年,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沆音巷。
贵戚:帝王的亲族。
夤缘:攀援;攀附。比喻拉拢关系,阿上钻营。夤音寅。
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池之子。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秉轴:喻执政。轴,机械中传递动力的主要零件。
【译文】李文靖执政持平,贵戚都不敢钻谋私参宰相;司马光秉持大政,辽人也不敢生事侵扰边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