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峭壁上的明珠——郭亮村
作者:山韵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上,有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所在——郭亮村。它宛如一颗隐匿于太行深处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深居于辉县市西北 60 公里处那气势磅礴的太行山腹地之中,海拔 1700 米。四周密林环绕,山峰巍峨耸立,石径蜿蜒曲折,地势险峻至极,却也因此成就了其绝美景色。郭亮村以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壁长廊”而声名远扬,此廊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亦是国家 4A 级景区万仙山景区的核心精华所在。
郭亮村所处的辉县沙窑乡与南坪乡,那蜿蜒曲折的绝壁共同勾勒出太行红岩绝壁大峡谷的壮丽轮廓。峡谷宽50 至 500 米,长达 40 公里,深度更是达 120 多米。绝壁陡峭如削,似被天神以巨斧猛力劈砍而成,岩石呈现出鲜艳夺目的赤红之色。倘若未曾亲临其境,实难想象那万丈石崖陡然直立所带来的强烈震撼。
村后群山连绵,翠峦叠嶂,似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村前深壑纵横,仿若大地裂开的深邃缝隙。这座古朴的石头村落,不仅山岭风光旖旎,其独特的石舍建筑更是别具一格。踏入村寨,目光所及,皆是石头堆砌而成的高台与石墙,石桌、石凳、石阶、石路错落其间,比比皆是。一栋栋石屋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参差不齐,却又在无序中彰显出一种错落有致的和谐美感。这是勤劳质朴的郭亮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对于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之中的人们而言,此种独特景象宛如梦幻中的世外桃源,难得一见。正如诗中所云:
千仞绝壁立太行,高峻奇险在郭亮。
石头城里石头房,清风白云绕石墙。
郭亮村凭借其危峰突兀、峰峦叠嶂的群山,如诗如画的山庄,质朴无华的石舍,淳朴善良的山民,以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也赢得了影视厂家与艺术家们的青睐与厚爱,先后有 40 多部影视剧选择在此拍摄外景。郭亮村也因此荣膺“第一影视村”的美誉,更被赞誉为“太行明珠”。
那“绝壁长廊”,又称“郭亮洞”,它是太行山第一条横穿绝壁的人工隧道,是郭亮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用生命和血汗浇灌而成的奇迹。在 120 多米高的红岩绝壁之中,郭亮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无畏的勇气,一锤一钎地开凿出了这条长达 1250 米,高 4 米,宽 6 米的人工隧道。郭亮洞的成功打通,从此天堑变通途,它无疑是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写照与典型代表。
漫步于绝壁长廊之中,你一定能感受到郭亮人那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这是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光明之路,是祖祖辈辈郭亮人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宏伟蓝图,如今却在他们这一代郭亮人的手中成为了现实。这般伟大的壮举,令人心灵震颤。
“郭亮洞”内,道路狭窄,蜿蜒盘旋,仅能容一辆汽车小心翼翼地擦壁而过,光线从侧窗斜射而入,忽明忽暗,光影交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奇妙感觉。洞壁之上,嶙峋的石块布满了当年开凿时留下的钎痕,这些钎痕形状各异,纵横交错,刚劲有力,宛如郭亮人刚毅果敢的性格写照。洞壁外侧,开凿有 30 多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窗”。这些天窗最初是为了清排石碴而设,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通风透光的绝佳观景台。透过天窗极目远眺,千丈落差之下,高低悬殊的山野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朵朵白云悠然自得地在山间飘荡,那巍巍太行山的险峻与陡峭尽收眼底。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以其鬼斧神工之力塑造出的形态各异的山体,宛如鲜活的生命,或卧或立,或奔或舞,各显神通,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快看,远处的山体好似一只灵动的猴子!”同行的一位女士兴奋地呼喊着,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激动。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极目远望,只见那山体果真神似一只猴子,它仿佛正跃跃欲试,准备纵身一跃,跳入那云海之中。不仅形态逼真,而且神韵十足。倘若你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定能在这连绵的群山之间发现更多如诗如画的奇象。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似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绝壁长廊”的对面,位于千仞红岩绝壁大峡谷西侧的悬崖边缘之上,便是那闻名遐迩的“崖上人家”。几户独特的农家院落格外引人注目,院门朝东而开,门外三米之处便是深不见底的绝壁悬崖。郭亮村的“观景台”就巧妙地设置在崖上人家前面的绝壁悬崖之上。站
在观景台上,直立陡峭的千仞绝壁直插云霄,巍峨壮观,令人心生敬畏。眼前的万丈深渊深不见底,仿佛一张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令人胆寒心惊。绝壁长廊宛如一条巨龙,横穿于对面的千仞绝壁之中。透过绝壁长廊那一个又一个的天窗,可以清晰地看到穿行于其中的汽车身影,它们忽隐忽现,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线。
在一个盛夏的清晨,我有幸亲身领略了郭亮村清晨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此时,一层轻盈如纱的薄雾如仙女的裙摆,温柔地笼罩在山峰之间、山村之上以及树林之中。丝丝缕缕的薄雾如同灵动的精灵,在你身边悠然游走,轻拂着你的脸庞,萦绕在你目之所及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山峰、树林、村庄乃至整个世界都仿佛被一层薄纱所遮掩,变得朦胧虚幻,若隐若现,似见非见。这是一种如梦似幻、宛如仙境般的曼妙景致。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不能自拔时,灿烂的阳光如同一把利剑,突然划破天际,洒向整个山野。刹那间,整个山峰都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黄,熠熠生辉。金黄色的山峰高耸入云,与山间那一抹抹青翠欲滴、充满朝气的绿茵相互映衬,再加上那一缕缕轻盈飘逸的白雾以及那一望无际、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各种美景相互交融,汇聚一堂。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等美妙绝伦的景象,只觉世间一切词汇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
金秋时节的郭亮村,更是美得令人心醉神迷。漫山遍野的枫叶如燃烧的火焰般绯红,沉甸甸的青核桃挂满枝头,金黄金黄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秋风中摇曳生姿;金灿灿的大杏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还有那随处可见、五颜六色、吐着芳香的各种野花,与满山的青叶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丰收画卷。此时此刻,若能与好友携手漫步于这山间小径之上,面对眼前这红黄绿相间、如诗如画的绝美画面,心中定会涌起一种超凡脱俗的奇妙之感。喜悦之情如同山间的清泉,在心中缓缓流淌,荡漾在整个山间。
来到郭亮村,那独一无二的“喊泉”绝对不容错过。“喊泉”隐匿于郭亮村西南 2000 米处的一个窑龛绝壁之上,泉眼距地面约 20 多米。此处充满了神奇,泉水的流量竟会受到音量的影响,喊声越大,水量便越大;喊声越小,水量则越小,故而得名“喊泉”。游客们站在泉下,只需高声呼喊,便能看到泉水流量明显增加,仿佛这泉水是有生命、有灵性似的,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据传,远古时期,七仙女下凡来到此处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吸引,遂向龙王索要泉水沐浴。龙王不敢怠慢,急忙拔下几根髯须,轻轻粘在壁上,瞬间便形成了这天然的喷淋。泉下有一块凸立的石头,石头四周长满了青苔,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这便是传说中的仙女浴台。
郭亮村,还承载着一段厚重而传奇的历史渊源。据传,在西汉末年王莽统治时期,天下大乱,连年灾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英雄郭亮,心怀大义,毅然率部分饥民揭竿而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壮大,很快便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这支农民起义队伍便遭到了朝廷的残酷镇压。由于寡不敌众,农民起义军无奈之下只得退守于西山绝壁(即如今的郭亮村一带)。当时,上山的道路仅有一条极为险峻的傍山羊肠小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梯”。这天梯因山势险绝而得名,它狭窄陡峭,宽处不过 1.2 米,窄处仅有 0.4 米,其中有几步甚至需要行人弯腰侧身才能勉强通过。一脚踏空,便会坠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敌军见此地势,心中畏惧,不敢贸然强攻,于是便屯兵山下,死死堵死了山口要道。起义军被困于山上,粮草断绝,陷入了绝境。郭亮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命士兵将山羊与战鼓悬挂于树上。山羊四蹄乱蹬,战鼓咚咚作响,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以此迷惑敌人。而郭亮等人则趁机在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勇无畏的英雄郭亮,在建村之时,便将村名定为“郭亮村”。
数百年来,郭亮村一直处于悬崖峭壁之上,宛如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世世代代的郭亮村人,过着几乎与外界毫无联系的日子。他们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便是在那垂直 120 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石阶天梯。这架天梯共有 720 多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危险。郭亮村人每次顺天梯蹬崖顶,都像是在与死神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这条曾经的古道天梯,见证了郭亮村人的贫困与无奈,它是郭亮村人封闭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一代又一代的山民站在天梯之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天梯,只能无奈地长叹。他们心中无数次地问自己:这样的苦日子,究竟何时才是个头啊?
曾经,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层层石阶阶阶险,辈辈出山步步难。
悠悠岁月日日走,嘘嘘喘息声声叹!
为了彻底改变郭亮村人的命运,让乡亲们不再遭受贫困的折磨,为了使身后的子孙后代不再行走于这险峻无比的天梯之上,1972 年初,时任郭亮大队书记的申明信和时任大队长的申明凯,心怀壮志,与村民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对策。他们下定决心,要集全村之力,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在这悬崖峭壁之中开凿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道。
当年农历初二,刚过完热闹的春节,村支书申明信、大队长申明凯便率领着由十三名壮士组成的凿洞突击队,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悬崖发起了挑战。他们在 120 多米高的悬崖之上,身系麻绳,如蜘蛛侠般悬于半空,他们紧握钢钎,挥舞铁锤。随着第一排炮眼的凿出,那震撼人心的开凿之声,便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雨侵袭,如同那挖山不止的愚公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挥锤打钎,月月凿石开洞。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止。在这漫长而艰苦的五年岁月里,他们打烂了 4000 把八磅大锤,用尽了 12 吨六棱钢钎。经过五年的持续奋战,他们硬是在这绝壁之上,一锤一钎地凿掉了 2 万 6 千多方石头。
在工程进行到最为艰难的第五个年头,辉县 250 名人民教师听闻郭亮村人的壮举,深受感动,纷纷自发地自备干粮,自带行李,义无反顾地奔赴郭亮村,与郭亮人并肩作战。他们与郭亮村人同甘共苦,齐心协力,苦战数月。终于,在 1977 年 5 月 1 日,这条凝聚着无数人心血与汗水的郭亮洞竣工通车了。这一天,对于郭亮村人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日子,它标志着郭亮村人从此告别了封闭与贫困,走向了幸福与希望的康庄大道。
那 250 名辉县人民教师,他们的名字值得永远被铭记,他们的奉献值得永远被赞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大爱,什么是伟大的互助精神。
郭亮洞的打通,让郭亮村人仿佛从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从此,郭亮人结束了祖祖辈辈的封闭生活,摆脱了贫困的枷锁,告别了无奈的叹息,踏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如今,漫步在郭亮的石头城,你一定会感慨万千;看到陡立的千仞红岩绝壁你一定为之震撼。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陡峭险峻、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千仞红岩绝壁之上,竟生长着茂密的青草与茂盛的树木。这些青草与树木,无论狂风如何肆虐侵袭,暴雨如何猛烈冲击,炎炎烈日如何无情暴晒,都始终坚强地活着,乐观地生长着。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艰险,它们都始终绽放着生命的光彩,洋溢着乐观的气息。为了美好的明天,它们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种坚强不屈、勇敢无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郭亮精神的生动体现吗?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辉煌。
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胡宝才,笔名,山韵,男,1955年12月生人,大学本科毕业,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高级经济师,现已退休,一位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