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散文
南屏晚钟
浙江东阳
徐 志 赓
杭州净寺,我仅仅进去过一次,这里就是被命名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的所在。
那是上大学期间,我不是去参观游览的,而是堂兄在村人包揽的维修寺庙建筑的一个小工程时,他要我去吃顿中饭 ,我就在里面待了一个上午,顺便将净寺溜了个遍,还有幸得到僧人的允许,从无敲钟过的人,却破天荒地撞了回钟。

纵然有万千财富
你都无法与健康交换
在这钟声敲响的时刻
我有千千万万个理由
向蓝天呼喊
人们啊!请珍爱生命,祈福健康
我
将那一柱檀木有力地
撞击等待呐喊的铜钟
传递我永恒的福音
余音穿透了整个山谷
走出这祈福的寺院
我想把心愿卡留给寂静的山风
心愿卡里有我对未来的期盼
有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和憧憬
不,我还是把心愿卡带走吧
我要时时挂在心的长廊
我要每天在心灵深处朗诵一遍
在早晨阳光第一次亲吻我的时候
呵,这净寺祈福的钟声
传向恒远,传向我未来的征程
那声声永恒的心语
保佑我吧,保佑我
走过四季的风雨,走向
生命灿烂的晨曦

南屏晚钟
能让康熙帝也发出“致足发人深省”的感慨,肯定不一般。原钟早已不在,现在的铜钟为新铸造。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暮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然,经久不息。
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再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屡建屡毁,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武止正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达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起,正好是新年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杜撰诗一首 南屏晚钟
南屏山 暮霭中
沉睡西湖 烟雨迷蒙
小僧人正值工
只顾了念经 忘了敲钟
念经是他的必修功
可他的职责是敲钟
醒来天已破晓
改晚钟为晓钟
僧人们听着小僧人敲钟
想着心事 朦朦胧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