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节诗 《春夜喜雨》
文|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作品简介:《春夜喜雨》是唐代杜甫于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已居住两年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五谷、万物的美景诗作《春夜喜雨》。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的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作品赏析:《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首联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春雨,它的确很“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春雨是是伴随春风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春雨这样好,更喜春夜雨的无私奉献品质。
尾联遥想雨后繁花压枝的盛景,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隐喻国泰民安的愿景。全诗紧扣“喜”字,体现杜甫对农耕民生的深切关怀。
造物无言却有情,
万紫千红春雨生。
好雨来无讨好意,
不待人们感恩声。
杜甫居住成都草堂写出来的这首诗《春夜喜雨》描写对春雨之情很深、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认真地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的效果。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春日喜鸟》自创体诗。
文/代运通(四川)
抬眼日照树,
鸣春鸟来早。
守护枝樱桃,
鼠逃藏地草。
俯视泉涌沟,
魚儿吹水泡。
不入大海游,
岂能作高潮。
注释:高潮,比喻事物发展最兴旺发达的阶段(跟“低潮相区别)。
2025年2月18日(雨水节)于青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