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者应大胆使用DeepSeek:工具的进化与文明的跃迁
作者:王微波
在人类文明史上,每当新工具出现都会引发激烈的价值论辩。古腾堡印刷术问世时,手抄本修士们惊恐地发现他们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圣经,印刷机三天就能印制百部。当代创作者面对DeepSeek的焦虑,恰似六百年前佛罗伦萨修道院里的誊写僧。工具革命总会击碎某些固有认知,但人类文明的每次跃升,都始于对工具的坦然接纳与智慧运用。
一、工具进化史即是文明进化史
燧石取火使人类走出蒙昧,青铜铸造催生了城邦文明,蒸汽机的轰鸣开启了工业时代。在艺术领域,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时,德拉克罗瓦等画家惊呼"绘画已死",却未曾料到这反而解放了艺术家的双手,催生出印象派的革命。当代数字艺术家运用AI生成工具创作时,正在重演当年莫奈用光学原理解构光影的历史。工具从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创作者突破生理局限的阶梯。
二、人机协同的创作新范式
敦煌壁画师在调配矿物颜料时,不会纠结画作是否"纯粹手工";贝多芬使用新式钢琴创作时,不曾忧虑机械装置会玷污乐思。DeepSeek带来的文本生成、图像创作能力,本质上是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的认知杠杆。正如当代建筑师用CAD软件实现高迪般的曲线幻想,创作者应该将AI视为思维的延伸,在参数调整、创意激发、效果验证等环节建立新型创作工作流。
三、驾驭工具的智慧哲学
面对工具革命,创作者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当摄影术颠覆写实绘画后,梵高用《星空》证明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表达而非技术复现。在AI时代,真正的创作门槛将从技术执行转向创意构思。就像农民不会因联合收割机放弃耕作,创作者应该专注于提升创意策划、审美判断、情感传达等核心能力,让AI成为实现艺术构思的智能画笔。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前,创作者需要重拾先祖驯服火焰的勇气。DeepSeek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继毛笔、印刷机、摄像机之后的新工具。当宋代文人坦然接纳活字印刷时,造就了宋词三百年的辉煌;当今日创作者拥抱AI时,或将开启人类艺术史的新纪元。工具革命从不会淘汰真正的创作者,只会淘汰固守陈规的思维定式。唯有在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共振中,才能孕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丰碑。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