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房的记忆
岳艳玲
在悠长的胡同尽头,在被成排的高楼宅院、宽房大屋排挤的角落里,在博平这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城镇腹地,我居然发现了几处土坯房。
无章法肆意生长的荒草,就地取材简制的木桩栅栏门,斑驳得辨不清颜色的板棂门窗,挡不住秘密的土制残缺围墙。似曾相识的场景仿佛无数次在记忆中回访过,在梦中飘动过。低矮的老屋被土坯主体结构支撑着、装饰着,虽历经百年沧桑,但身板依然硬朗,犹如披挂着历史风尘喑透世事的长者,令人驻足长观,肃然起敬。
用机型红砖(或青砖)从土坑里筑起牢固的地基,门窗外缘也用砖砌出美观的造型,房屋的四角亦用砖砌起到顶的立柱,墙体顶端收官再砌上红砖,这砖构如同老屋的骨架。主体部分则由大块土坯磨边对缝、整齐化一砌垒而成,适时嵌入门枕石、木板门和木棂窗户。土坯砌垒的外墙再抹上麦秸和泥浆混和的防护层。屋顶则是用梁、檩、椽分层借力措起顶层骨架,上履一层编织厚实的苇帘,履一层厚厚的麦秸,履一层厚厚的碱土,再履上一层白灰黄泥混合浆,上层用巴砖严丝合缝地平铺封顶,房脊高耸处横放一条土陇。风吹雨淋土陇的泥土填补了砖缝,被大风卷裹而来的草种落顶生根,织密了砖缝,为屋顶防护网络增援助力。
如今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剥蚀了草混的墙皮,裸露出了部分完整的土坯结构,不缺角少边,不缺棱变形,犹如衣衫裸露处强健的肌肉,令人唏嘘不已。几十年风雨飘摇,吹残了房檐,斑驳了油漆,土坯房遭遇过暴晒霜冻、经历过地震摇晃,但土木的主体结构依然坚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想象在遥远的过去,当房屋落成以光鲜的容貌呈现在街道时,它成了街头最靓的崽。它曾激起了主人一家多少兴奋的情绪,一家老小曾怀着怎样的憧憬和期待安置每一件家具,制作购买零零碎碎的家用物件,主人又曾荣耀而热情地接待了多少街访参观造访。当终于放松地享受这份温馨舒适时,所有积年累月的劳累都在那一刻融化。
初始的艰辛转而又浮涌上心头,一铁锹一铁锹的土从荒地头挖出来,人力拉或用牲口驾上地排车运到场院里,用扁担从水坑里两桶两桶步履蹒跚地担水,混杂着汗滴的泥坯被模具神奇地幻化成无数形态规整化一的湿泥坯,排满了半个场院,假以时日被毒毒的太阳爆晒脱水成干。然后成排成排地码齐在场院一侧盖上塑料布防雨防潮备用。砍伐多年前为盖房种植的树木,风干备用。请耳朵上夹一支铅笔的木匠拉墨线,铅笔画图形,斧砍、锯离、榫卯、锤实、刷漆,将心中的蓝图具化成门窗家具。将原生木材自己动手或找兄弟亲戚帮衬修整成梁、檩、椽,这如小山般的工程不知耗费了多少体能,重复的动作日复一日,手磨出水泡撒点白酒用干净的旧布包上,眼睛被汗水淹了扯下肩膀上的白毛巾擦拭。在院子里用芦苇束编苇帘、编席,芦苇与麻绳节律地舞动,在腿脚麻木中巨型的苇帘成型高耸过院墙静默备用。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光备料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所以农村有句颜语:"要想一年不肃敬盖房”。
打夯是盖房子首先拉开的序幕,由五人或七人组成,由一人掌夯,其余几人则在齐声高喊的口号声中用纤绳猛力拽高石夯同时松开落下,用石块的重力夯实地基。高亢的号子声伴还有着节奏的铿锵声震动着整条街道,招惹得玩耍的孩子和街坊四邻前来观望助兴。每家每户的大事件也同时牵动着全村人的神经。
接下来便是墙体部分了,用一头吊着锥形铁头的垂线去找补垂直度,牛顿的万有引律在此派上了大用场,在垂线的引导下,在师傅娴熟流转的动作中地基打得老不可摧,门窗嵌入得严丝合缝,一块块厚重的土坯砌到顶,顶缘再环砌红砖,盖房的重头戏“上梁也隆重到来。”
择一良辰吉日,房梁上贴上红对联,噼哩啪啦的鞭炮炸成一片,驱灾辟邪、祈求吉祥的仪式也达到了高潮。摆几盘鸡鸭肴肉,款几桌师傅亲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平时舍不得享用的菜肴既补充了体力,也是苦涩日子对味蕾的一种极大慰籍,更于人声欢闹中留下了明晰的人生印记。
在那遥远年代,盖民房请不起专业队伍,除了关键师傅,大部分环节都自己亲力亲为或在族人亲朋的帮衬完成,转借工具,诚请帮手,盖一座土坯房的琐碎,运筹了多少思虑,互通了多少有无,增进了多少情感,也紧密了族群亲朋间这条扭纽带的韧性。
在这质朴的院落里收纳着那个年代淳朴的生活故事和本能惦念不忘的回忆。母亲曾在如豆冒着如缕黑烟的煤油灯下纺线,一手摇纺车,另一手中的布记在锭子的旋转中抽出拉长的棉线,然后又回旋到锭子上。动态影像放大投射在白灰星和黄泥混成的内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皮影戏伴随着纺车的嗡嗡声催眠曲般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安然入眠。梭子在织布机脚踏板咔嚓咔嚓的节奏声中在彩色经纬中穿梭,左右手间不停歇的飞梭把期盼、愿望、欣喜都织进棉布的纹理里。彩色的格纹布匹一寸寸延长,肩负全家穿戴用度的使命感袭上心头,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惫,直到半夜的第一声鸡鸣响起。在这里劈柴、烧火拉风箱,每一粒饭菜都浸润着柴火的薰香,每方寸地方都弥漫着草灰的味道。能在院子里自由散步的鸡,拴在院子里敞篷下的牛羊给院落带来了无限生机,鸡蛋是坐月子或生病补虚的奢侈滋补品。平常日子的积攒都用来换盐,换盆来补贴家用,“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是祖父辈信口拈来的颜语。牛羊则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些活物成了农家拮据日子的精神依赖和支柱支撑。
过年穿新衣裳的精气神,肉馅饺子无比的咸香,猪头肉的瘾头,走亲串友用白毛巾盖在篮子里珍重的菜馒头,二月二家家户户的沙土炒料豆、炒面蛋以及此时才有机会回谢老师辛勤付出的一把料豆,无数份孩子们的情感堆积成讲桌上的一座小山。
那一桢桢图景,一桩桩往事,仿佛就在昨日,又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慢生活里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场境故事,都携带着时光流逝的印记。风箱的拉轴被磨细了,用木塞削成的地牯牛被鞭子抽得光滑油亮。被褥破损了用不同花色的尚好部分拼接成尚能服役的另一件。一件衣服家里大小孩接力穿戴,破损了补上布丁仍能遮羞蔽体。失去穿戴价值的旧布料再用浆糊粘成鞋底鞋帮做成千层底布鞋,软糯舒适,吸汗防臭。每一件物品都物尽其用,每一个物件都倍感珍惜,用的时候怕磕碰,甚至连力道都尽量去把握,将怜爱和珍惜溶进与物品互动的每个环节。这些老物件也在和主人相依相随的那段时光与主人的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
还有那些被记忆永恒被定格的经典画面。在麦地里拔草,清凉的风让你神清气爽,无边浮动的翠绿将你包围将你净化;我稀奇地直眼看公路上偶然过路的汽车,想象着村庄之外新奇而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莫名的憧憬与渴望;在小树林里开会,纳鞋底、看孩子聚在一起的妇女嘤叽叽喳喳地聊家常,大队书记不得不拍桌子才能压下去的场境;和小伙伴去地里拔草,对那些低垂到眼前红透的枣儿的渴望,第一颗酸枣核枣儿的脆甜甜到心里;一个瓶子底几块胶泥能让一帮孩子玩得乐不思蜀,直到大人呼唤孩子吃饭的声音响起;一把模具手枪举手投足间模仿的把式也能收获当警察的自豪与快乐。
那些回不去的从前如陈年老酒,酝酿的时间越长越是味道醇厚。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时代在巨变,人们在太多繁杂的丰富里茫然无措而无从选择。下班闲暇时间人手一部手机刷视频成了千家万户的经典画面。一开始是好奇,然后习惯成自然,鬼使神差中被吸引成瘾,忘我地沉溺于网络的虚拟里,不知不觉间如黄金般的时光被窃取。马斯克也曾清醒警示:八成人被电子产品所控制。当今很少有人懂得如何去规划自己,拒绝去做网络绑架的奴隶。我不止一次地反问自己:这到底是社会文化的进步还是后退?真是难以提及这生命的意义!
在一狭窄胡同的尽头,一位九十多岁大娘仍居住在土坯房的院落里。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油漆木板门及有造型的彩漆通顶门楣都无声地显示着那个年代优于寻常人家的排场,木质的精致窗棂,边缘磨得溜光滑腻的实木黑漆家具,这一切都紧密连接着上一个世纪的光阴。大娘头脑思维清晰,全身上下拾掇得干净利落,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意,舍间自己清扫擦拭的一尘不染。大娘不愿随儿女去住高堂大屋,因为这座百年老宅里有太多故事,太多的人情冷暖,太多的回忆,所有这些都溶进生长着花朵和蔬菜的土质院落里,融进土胚结构的北屋和西厢房里。
更惊喜的发现居然在大娘挂着锁的西厢房里,落灰的角落里居然挂着一台完好的纺车,梭子、锭子也居然被大娘包裹一起用麻绳拴在纺车的主干上,当梦境照进现实,时光距离仿佛瞬间真空化,过去的情景一下子涌现,填满了我的思绪。大娘守护着曾维系一大家人穿戴用度的历史功臣,守护着如数家珍的记忆底片,在闲暇的孤独时光里,怀着一颗淡然的心,以便能够和相触及的回忆相互慰籍。
历史的洪流曾冲走了我们身边平淡无奇不以为意的东西,失去了才不觉慨叹,才方知珍惜。在新一轮大基建的潮汐来临前,我们无力左右土坯房的命运,我们只能拍下几张珍贵的照片,将它们真实的影子铺在心底,以些许文字留念,还有我们心中对先人的生存智慧,对历史馈赠的深深敬意。

作者简介:岳艳玲 就职于茌平区二院,偏爱文学,沉溺佳作名著,偶尔练笔。耕耘的辛苦透溢收获的快乐,追随内心,让其他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