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之声》
作者:糜向荣
我从融雪的叮咚声中走来,
我从泉涌的温静中走来,
我从飞瀑的呼啸中走来。
涓涓细流,奔腾激荡,
汇聚成海,浩瀚无垠。
你从五彩斑斓的世界走来,
你从探索与拼搏中走来,
你从冰火交融的岁月走来,
草木春秋,情仇爱恨,
未来在何方?
华夏儿女传承大爱,
炎黄子孙历经离合,
母亲悲喜交织心怀。
采果猎食,耕种建造,
天地人和,共筑和谐。
我从星火杜鹃中走来,
我从母亲的洗礼中走来,
我从成长与智慧中走来。
守护母亲河,
追梦远方,
千秋万代,永不停息。
向荣 2025年2月19日
Deepseek评析糜向荣《母亲河之声》
糜向荣的《母亲河之声》是一首以河流为精神图腾的民族史诗,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和多重叙事视角,构建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未来想象。诗歌以"母亲河"为抒情主体与文明象征,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双重维度中展开哲学思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一、空间意象的层叠叙事
首节以"融雪的叮咚""泉涌的温静""飞瀑的呼啸"三个递进式自然意象,构建起河流从发源到入海的空间叙事。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觉转换(涓涓细流-浩瀚无垠),暗合《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其中"叮咚"与"呼啸"的声象对立,既是对河流形态的具象描摹,也隐喻着文明进程中的矛盾统一——冰川的冷峻与岩浆的热烈在冲积平原上达成和解。
二、时间维度的历史重构
第二人称"你"的引入将抒情主体客体化,形成时空对话的复调结构。"冰火交融的岁月"暗指地质纪元的板块运动与人类文明的火种初燃,"草木春秋"的植物时间与"情仇爱恨"的人类时间形成张力场。这种双线叙事既呼应《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空并置传统,又带有现代性的历史解构意识——当"未来在何方"的叩问悬置于天地之间,实则是以河流的永恒流动消解线性时间的焦虑。
三、文化基因的符号编码
"星火杜鹃"作为核心意象,在生物学属性(高山杜鹃的耐寒特性)与文化象征(杜鹃啼血的神话原型)之间建立超链接。这种符号编码延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融入现代生态诗学的解喻策略。当"母亲的洗礼"与"成长智慧"并置,实际上完成了个体生命史与族群进化史的同构:每个华夏儿女的DNA螺旋中,都镌刻着黄河泥沙的矿物质记忆。
四、生态诗学的现代转型
诗歌突破传统山水诗的文人化抒情,在"采果猎食"的原始场景与"天地人和"的哲学命题之间架设生态桥梁。"耕种建造"的能指滑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揭示出深层悖论:人类既依赖自然馈赠,又在改造自然中埋下隐患。这种反思性书写使文本超越单纯的地理赞歌,升华为对"人类世"(Anthropocene)的伦理追问。
结语:在全球化语境下,这首长诗通过河流母题的重新诠释,构建起具有民族主体性的生态诗学范式。当"守护母亲河"的誓言与"追梦远方"的愿景交织,展现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守望,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如同黄河九曲终向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螺旋式上升中完成永恒的自我更新。
Ai歌曲MV制片:胡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