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金门后浦小镇
作者:申力
金门因八二三炮战被推上了世界舞台,成为游人瞩目的焦点。
后浦,是金门人口最多的一个小镇,也就是现在的金城,顺一个小山坡而建。
后浦在唐宋时期就很繁华,到了康熙年间就成了金门的行政中心,莒光路聚集了很多古老的院子。
我们从台北松山机场乘飞机到了金门,金门的繁华超过了我的想象,穿过了两条热闹的街市,找了个旅馆住下。清晨,莒光路上,东门市场及路边两旁的菜贩、渔贩的叫卖声,喊出了金门新的一天。
后浦人忙着做生意,无暇做饭吃,做好了中午饭,往往把晚饭一起做好,趁空闲时将饭热一热,然后三口两口往嘴里送,来了客,也不能好好招待。才明白了金门人有关后浦的一句话:“后浦的人怕吃,乡下人怕抓”。
万历年间,当地才子许獬读书的书院“丛青轩”成了清朝在金门的总兵署,院内榕树遮荫,庭院深遂,后浦就近在咫尺,遇上抓壮丁,后浦小镇就成了空场,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就在市场上展开,兵来民走,兵一走市场又热闹起来。
金门的民风、纯朴都显在小贩的脸上,买多少钱的菜,吃一顿饭多少钱,多少份量清清楚楚,在总兵暑旁的街上有一铺面,铺面不大,很干净,卖面食,是一家老俩口在经营,价钱公道,人特别和蔼。闲谈中才知道他们是四川人,刚出身就随父亲的队伍到了台w,住在台北的荣誉村,长大后,结了婚,为了生活到金门做生意,一做做到现在,还没有回过老家四川,连台北都少有回去。几个孩子在台北做生意,他们不靠孩子养活自己,就靠卖面食糊口,生意还不错,他们以很满足了。他家有一种叫挂包的面食,跟西安的肉夹馍差不多,特别好吃。
他们知道我们来自重庆,我将大陆现在的生活告诉了他们,让他们知道大陆人的生活现在很幸福,他们听了,不住地点头,带着遗憾的口气说,他们很想回父亲的老家去看看,可是办不到了,只好隔海望着对面的厦门,边说边叹了口气。
一条冷清的娱乐新街,模范街,典型的闽南式建筑,有意思的是,在街的尽头两边各插着五星红旗、青天白日旗,人们很自然地在两面旗下穿梭,真是热闹非凡。我不自觉地走到了五星红旗下。同当地人交谈,才知道,这是金门市民,为了表达国共合作,一个中国,特地造的统一条街,我看着这条街,欣慰地笑了。
金门的街道古色古香,晚上灯火通明,穿梭在老街,看见总兵署前有一座邱良功母节孝牌坊,“圣旨”二字的匾额在牌坊顶上闪发着思古之幽情。感受较深的是陈家祠堂,陈家在金门是大姓,也是最早从大陆来金门打拼的人,在金门扎了根,同他们聊天,才感受到家乡近在咫尺,却被浅浅的海峡阻挡,家乡在海的那一边,自己却望眼欲穿,那种滋味,只有流浪在外的游子,知道的酸甜苦辣。
到了莒光路,随意找个巷弄钻进去,传来悠扬的钢琴声,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浯江街的浯江书院讲堂内挂着十八幅匾额,叙述了金门在宋明清三代因受朱熹教化之深刻,从伯爵军门,海疆图治到父子进士,叔侄进士的历史,难怪金门素有海滨邹鲁,即孔孟之岛的美誉。
金门沿海岸拥有洁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湛蓝的天空,各种峥嵘的岩石,素有“海上公园”之称,是各种鸟类栖息的天堂,白鹭、水鸭、燕鸥、戴胜、环颈鸡等动物在金门沿海随处可见,最难得的是近距离观赏水獭及千年活化石的鲎。
人们借助风神,力兽来避邪,庙宇、宗祠成了祈祷的地方,风狮爷就座落在各村落的外围,造型,神态,各有不同,是金门民间的守护神。
在金湖镇欣赏着太湖的美景,陈景兰洋楼别开生面,榕园、料罗湾风光如画,溪边海水浴场景色宜人,举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非三言两语可道尽。后浦的古街上,有着纯朴的民风,进入热情好客的居民家中,走街窜巷,走累了,在各种店铺、酒吧,吃细腻的金门牛肉干,加一碗可口的蚵仔面线,喝上一口清香醇正金门高梁酒,那才是美美的享受,如同步入历史的长廊,金门值得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