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村里开了个会,我看到很多人又被画了大饼,对未来充满希望。还有人摇旗呐喊,鼓吹“春天又回来了”,什么“千年大机遇”已经到来,甚至说“马爸爸都回来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仿佛我们即将强大到横扫世界。
但仔细一想,这些年被画了无数次饼的人依然选择相信,他们只是天真,而那些拼命鼓吹、制造假象、误导大众误以为机会来了的人,才是真正的恶。他们不是无知,而是有意为之,是在推别人走向深渊。最终会有很多人盲目扩张,结果家破人亡,企业倒闭,甚至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潮。
一个会议,真的能让“春天”回来吗?那些被迫搬迁出去的企业,会心甘情愿地回流?那些曾经遭受打击、毫无安全感的人才,会愿意再次冒险?那些顶着巨大风险转移出去的资金,会毫无顾虑地回归?如果是我,反正不会。
更何况,这种会已经开了多少次?每次都说机遇来了,每次都喊口号,但结果如何?看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每年都开大会,如今的海南变成了什么样?看看曾经高调宣传的大湾区,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甚至修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现在又如何?再看看西部大开发,喊了这么多年口号,现实情况如何?过去如此,现在就能有所不同吗?
那些曾经被迫离开的人,在外扎下了根,真的会心甘情愿地回来再被收割一次?那些逃离的企业家和精英人才,还会再相信一次,心甘情愿跳回这个圈套?
当然,开会有时候确实是在释放机会的信号,但更多时候,会议释放的可能是风险和危机的信号。 不是所有的“春天”都是给普通人准备的,不是所有的“机遇”都能让你逆风翻盘。有人以为马爸爸的回归象征着新一轮民营经济的崛起,但他到底是主动回归,还是被迫回归?他在会议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整个会议的重点到底是什么?
如果一个号称支持民营经济的会议里,“市场经济”这个词出现的次数不够多,“私权神圣不可侵犯”没有被反复强调,那所谓的春天根本就还没来。反而,如果会议强调的是“公有为核心”、如果强调的是“计划经济”,那么这个冬天只会越来越冷。面对现实,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不要盲目乐观、不要轻信口号、不要盲目扩张、更不要过度消费。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熬过寒冬。
还是那句话,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去有红利期,翻身相对容易;而现在红利已尽,一旦倒下,很可能再无翻身的机会。我们要对人生保持希望,但希望不应建立在虚假繁荣的幻觉之上,而应建立在理性的判断、清醒的认知和可行的路径之上。 特别是那些骗了我们无数次的人,哪怕这次再怎么喊,我们都不能再信了。
时代的变局往往不是轰然倒塌,而是在一次次幻象与现实的撕裂中逐步显现。 过去,我们曾经历过红利驱动的增长时代,那时候,信息不对称、市场扩张、资本涌入,都给了普通人向上跃迁的机会。可如今,红利消失,资本趋紧,市场竞争加剧,社会结构逐步固化,意味着靠单一的胆量、勤奋和运气已经无法轻易翻身。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能再依赖外部环境的恩赐,而要从内在寻找真正的突破口。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是认知,是信息,是判断力。 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真正能让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是获取真实信息的能力,是跳出信息茧房的觉悟,是不被情绪操控、不轻信盲目乐观、不陷入集体狂热的理性。更重要的是,在资源、资本、制度固化的现实下, 个人和家庭的长期布局、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对全球化趋势的理解,才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
时代的机会未必消失了,但它不会再属于无知者和盲从者。 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不同认知体系、信息维度、国际视野之间的较量。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幻想“春天会从天而降”,那就注定会在一次次泡沫破裂中成为牺牲品。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等待,而是清醒,是布局,是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人牵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