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亚夫(山东)
丛林 青翠的梦一滴 一滴
伞 打着伞 圆舞曲的 圆
荡起那风 那云 那山
◇波吒简评:亚夫的诗歌,常常通过奇幻的诗思与自然景物的碰撞,营造出悠远的神韵,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丛林”是蘑菇生长的家园,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场景。“青翠的梦一滴 一滴”,应是从“青翠欲滴”的成语中演化而来,青翠是指植物的颜色,是鲜绿的意思。也借指青山,地貌。作者的梦都被这绿色多得好像要溢出来似的。“伞 打着伞”,喻其多。“圆舞曲的圆”,将具象的伞与抽象的圆舞曲结合,这种将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相互关联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荡起那风,那云,那山”,这一句中,诗人用风、云和山作为载体,将情感与意境进一步升华。风带来了动感,云增添了飘渺感,而山则赋予了诗歌壮阔与深邃的感觉。
果园
亚夫(山东)
雪落无声 所有的果实
都修成正果 祖父静静地
睡去 他睡在果实的最里面
◇波吒简评:这首诗以果园为背景,通过描绘雪落、果实、祖父等,将生命的成长、时光的流转、哲理的思考、祖父的愐怀融入其中。
“雪落无声”,象征着季节的转换,时光的流逝。而那些修成正果的果实,则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变迁。
在寒冬到来之前,“所有的果实/都修成正果”,修成正果,从佛教角度,意味着经历种种考验和磨难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在果园中,则是果实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风吹雨打的洗礼后,最终成熟、丰收。
其实全诗所要表达和歌颂的,是勤劳的祖父,他用一生默默地耕耘,培育出这大片的果园,让我想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祖父为这片果园中付出一生,却没能等到成熟、丰收的这一天,他虽然离去,但他的努力造福了子孙后代,后世子孙将永远记住他。祖父的形象,也是千万个劳动者的形象。
雪之舞
亚夫(山东)
黄昏。一山山世外的音符,高枕着
流水。苍鹰东去的和声
空对 大江之门
◇波吒简评:亚夫的诗,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如心底流泉,叮咚出岁月的清音。黄昏时分,太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淡淡的金黄色。在这金黄色的背景下,雪花们开始了它们的舞蹈。它们在风中起舞,为这寂静的冬日增添一抹色彩和活力。它轻盈地飘落,仿佛是天空中的精灵,纷纷扬扬降落在每一寸土地上。“世外的音符”指的是远离尘嚣、不被打扰的和谐之声,“一山山世外的音符”,是作者触景生情对一个宁静世界的向往。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山与水、风与雪都成为了和谐的音符。
作者笔下,黄昏时的雪花,如“世外的音符”,由视角转为听觉,即我们所说的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从雪花的舞蹈中,仿佛听到那来自天外姜妙的乐曲。
苍鹰在东去的天空里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它的叫声与流水、雪花的落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和声,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氛围。苍鹰在天空中飞翔的叫声被巧妙地融入了这场冬日的音乐会中。它发出的鸣叫声充满了力量和野性。结尾的“空对”,是作者对自身的感叹,面对如此感人的场景,作者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地方——勇立潮头的“ 大江之门”。
在这场雪舞中人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也得到了心灵的触动。
煤之书
亚夫(山东)
每一块煤的额际、肩胛和肥大的
盆骨都镌有象形的文字,不见开天眼的
巫师,不见拈野花的翻译
◇波吒简评:诗人把煤炭比作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用煤的“额际、肩胛和盆骨”上的“象形文字”来比喻历史与文化的沉积和痕迹。
煤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黑色瑰宝,作为一种自然界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复杂的过程,诗中的“额际、肩胛和肥大的盆骨”等,是一种象征性的词语,为接下来的文字作为铺垫。将人的形态特征与煤炭相结合,使诗歌更具生动性与形象感。“镌有象形的文字”,让人联想到煤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与历史印记。这些“象形文字”,纵是“开天眼”的巫师和“拈野花”的翻译,都未能解读。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也引发了读者对煤炭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作者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煤矿的职工,对煤炭有着深厚和独特的情感。
《煤之书》在整体结构上是严谨的,从煤炭的“形态特征”入手,逐步深入到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信息。通过对煤炭的描绘与解读,让我们思考自然界的奥秘,反思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方式,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