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繁花,心留深处
——评龚文瑞《繁花深处》
吴良生
二十年光阴在赣南的青山秀水间流转,我与龚文瑞先生的身份在师者、同事、挚友的维度上不断折叠。当我们共同经历的往事在《繁花深处I》中凝结成铅字时,那些流淌在红土地上的晨雾暮雨、廊桥炊烟,便成为了丈量散文家精神轨迹的隐秘坐标。龚文瑞近年来的散文创作,恰似客家围屋天井里的一株古木,根系深深扎进赣闽粤交界的文化土层,枝叶却向着历史与当下的天空伸展,在诗性叙事中完成对生命原乡的深情重构。走过繁花,我心留深处——在客家故园魂系,写下浅薄文字,以感文瑞老师深厚情谊。
他始终在寻找当代语境与传统文脉的共振频率。当他登临关楼,对着云雾缭绕的山脊背诵《赠岭上梅》,那一刻,八百年的光阴在平仄声韵中坍缩成具象的存在。
这种诗性思维在《大河之源》中也有展现:岭南的骤雨敲打窗棂,书房里的他却在雨声中听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的吟啸、客家人在山中书院诵读的声音。散文的肌理在此呈现出奇妙的复调结构,个体的生命体验与集体的文化记忆如同经纬线般交织,织就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文瑞老师对赣南和客家的一往情深早已深深融入他的文字中,散发在他的人文气质中。《赣南的榕》里,榕树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赣南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它扎根于土地,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作者以树为线索,挖掘出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
《南康、南康》与《何时来赣州》则是对城市与地域的深情告白。作者笔下的南康与赣州,充满了烟火气,大街小巷、风土人情,无一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对城市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信手拈来,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灵魂。这种对家乡的细致描绘,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珍视。
《大美苏家围》中,苏家围的古村风貌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对古祠堂、民居、山水田园的描写,展现了客家人的聚居文化与家族传承。古村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作者以细腻笔触,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文瑞老师的这些散文,在烟火日常中探寻人文价值。他没有刻意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质朴的文字,将赣南和客家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他以文字为舟,守护着赣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让读者在喧嚣里回归心的故园,在烟火中回味淡然人文守望。恰似其散文创作的本质——在时代涂改液覆盖的地方,固执地寻找文明的原生肌理。
文瑞老师的散文从来不是怀旧者的挽歌,而是以文字为凿,在浮躁的当下开启了一片繁花之地,走进深处,心留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