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失 的 爱
作者:张仁敢
我和伍敏的故事,在别人眼里,算不上生动感人,更谈不上曲折离奇,但对于我来说,觉得非常有趣并值得回忆。
伍敏和我居住在同一个行政村,当时叫大队。她家在村东头伍家洼生产队,我家在村西头凌家垛生产队,相距约三华里。
伍敏长我两岁,因我爸与她爸是要好朋友,经常随我到她家串门,所以,我们娃娃时就认识了,我们姐弟相称。后来我们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读书。她家生活条件比我家胜出一筹,她经常带山芋干野枣糖果之类的零食给我吃,我很喜欢她。
记得读小学四年级时,学校要排练文娱节目,老师让我和伍敏演逛新城节目。这个节目中最多的台词是“老头子,等等我;老婆子,快快走,看看拉萨新面貌”。我觉得很别扭,哭着对老师说,我不想演这个节目。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是个“小封建”。伍敏安慰我说:学生要听老师话,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她的劝解下,我答应了上演这个节目。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粉饰下,我们的节目在镇(当时叫公社)文娱汇报演出时,获得了一等奖。许多领导和陌生老师摸着我俩的头夸赞说:你们这对老俩口演得挺好的。从那时起,我们演出的《逛新城》便成为中心校和大队文娱汇报演出的推选节目。
我爸妈和伍敏爸妈看了我们的演出,竟居然产生了那种出乎我们意料的想法。我们当时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对这档子事十分的懵懂,尤其是我考虑到我们两家生活的家底状况。他家在伍家洼堪称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住的是实砖实墙的四合院,而我家的寒窑是土基墙,薄薄的麦草屋面,夏天不断雨,冬天不断风。我私下认为般配不上。当爸爸妈妈问我意下如何时,我怕伤了他们的心,便婉转地回答道:我还小,我现在只想读书。
那时,农民整天困在农田里,眼睛一睁,忙到点灯。文化娱乐生活几乎被遗忘和搁置了,偶尔县城放影队到我们这儿放场吧露天电影。每逢此时,我和伍敏成为一场不落的看客。放映场地在我们学校广场,我和伍敏会早早来到场地,准备两个大草把端坐在银幕下静等。遇到晚上天气太凉,她便将围在脖子上的围巾解下来围在我的颈项上。记得有一次,放的电影名字叫《草原英雄小姐妹》,银幕上飞雪漫天,龙梅和玉荣为保护公社羊群和风雪搏斗,我被她们姐妹俩的行为所感动流泪了,伍敏把我的头按在她的胸前像大姐姐一样,一边轻轻拍打着一边安慰我别哭。后来,我睡着了,她把我朝她怀里拉拉,用她的外衣罩在我的身上。我觉得,她对我真的很好。
在学校里,我铅笔铅断了,伍敏给我削;钢笔没水了,她给我吸。我俩学习都很认真,老师经常表扬我们,有时还给我们发橡皮、铅笔、64K的小本本之类的奖品。她数学成绩出类拔萃,我语文成绩名列前茅。
我和伍敏同班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时分开了。70年,党和国家为了照顾农村孩子就近入学、不跨域读书,推行了小学不出大队初中不出片(区)高中不出公社的方案,这样一来,农村需要大量教师,伍敏凭文化成绩优秀和容貌端庄大方的两项条件跨进了教师队伍。我在公社高中学校继续读书。
突然与伍敏分开,我心中真的不够舒坦。这个时候,我倒真有点悔恨当初了。但又清醒地想到,她家条件原本比我家好,现在又当上了教师,我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段距离,这事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罢了。我是个性格要强的人,暗下决心,好好读书,考取大学,然后再料理与伍敏这档子事。
我高中毕业,理想破灭了。操他娘的,不知哪个缺德鬼制定的条文,高校录取无需文化成绩考试,搞什么推荐入学。那时所谓的“根正、苗红”的标准,其实大部分是“靠山、人脉”的代言词罢了。
我很痛苦,苦读了十年书,竟然没有报考大学的机会,这大概就叫怀才不遇吧!我不是唯心主义的教徒,但这个时候,不得不承认命运之神主宰的威力。我与伍敏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与她走到一起的愿望只能成为幻想了。
那段日子里,我心灵深处的痛苦纠结:在不懂爱的年龄,有人撮合,在懂爱的年龄,遇到了走不到一起的人,感情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又舍不得。
我离校默守寒舍的日子里,伍敏不止一次地来看望过我。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她仁慈善良值得深爱。我埋怨苍天大大的不公,为啥不能施恩与我呢?!
伍敏在父母的催促下,定下了婚事。在她举行婚礼的那天,我在宴席上与宾客们一道进食了鱼肉酒菜,但吃不出是什么滋味来。那天,我是在伍敏拜堂时刻悄悄离开的。
76年,伍敏产假到了,需要人代课,她向学校校长推荐了我。代课期间,中心校长吴校长(我高中时的恩师)下来检查我的代课情况,因为我们是师生关系,我向他倾心汇报了心里想法。时间没隔多久,中心校决定录用我为民办教师。
当时,我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如果没有伍敏的推荐,如果没有吴校长的提携,哪有我凌杉咸鱼翻身铁树开花之日呢?
眨眼间,38年的教学生涯过去,我和伍敏已经是真正的“老婆子和老头子”了,我们享受着党的温暖,过着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退休在家侍弄待弄花草,高兴时走到一起掼掼蛋碰碰杯聊聊天,自感生活比较实在,充满着无限乐趣。
伍敏,我童年时的同学,青年时的同事,退休时的挚友。
与伍敏相处的日子,倍感亲切和甜蜜。今生难忘。
【作者简介】
张仁敢,1955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学一级教师。酷爱文学,曾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扬州日报》《高邮日报》和十多家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体发表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数十篇(首)散文、小说、寓言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自信:文学创作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要证明自己有什么才能,而是记录生活、感动生活和回馈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恩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