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心思
文/伍宏贤
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着无数生命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年届九十的老爸,宛如一颗饱经风霜却依旧坚韧的老树,静静伫立在生活的土地上。他的身影,虽被时光雕刻出斑驳的痕迹,却依然挺拔有力;他的眼神,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位老人,身上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思,如同深埋地下的根须,默默汲取着生命机与活力。
“娘的心在儿身上,儿的心在石头上”这句俗语,时常在我脑海中回荡,如同一道刺目的光,照出一些些不孝的暗影。面对即将步入鲐背之年的老爸,我不禁反思自己给予他的关爱究竟有多少。今年正月的种种经历,就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老爸内心世界的新认知之门。
老爸,这个即将迎来人生第九十个春秋的老人,岁月似乎对他格外宽容。他没有老态龙钟的模样,眼不花、耳不聋、腿不瘸、牙没落,头脑清醒得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在乡下老家,他自在地生活着,起居饮食无需他人操心:自己做饭,每餐还能小酌几杯,日子过得悠闲舒坦。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我却感受到了他那颗外人不易察觉的孤独与寂寞。
我们曾试图将他接到城里,但他总说住不惯;让他去大妹家,他又觉得不自在;提及养老院,他更是连连摇头,觉得那是浪费钱。他就想守在自己的老屋里,守着那片熟悉的土地,自由自在。我理解他的想法,却也心疼他独自一人面对一日三餐的清苦。我渴望他能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他却像一块顽固的石头,任我如何尽力,却都油盐不进。
实事上,在村子里,老爸并不孤独。出门有人热情地问好,站下就有人陪着闲聊;隔壁邻居,还时不时地送来可口的饭菜。他的小日子,看似简单,却充盈着温情。可作为儿子,每当看到他那略显落寞的身影,心中便泛起了愧疚的涟漪。“养儿防老”,我怎能让九十岁的老爸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呢?
今年正月,老爸突然提出要去六十里开外的舅舅家走走,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上次去舅舅家,还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他为了翻过八十四岁的坎,特意去舅舅家度过了那年的生日。如今,他已奔九十了,却还要去。正月十二那天,我开车送老爸前往舅家。一路上,他兴致勃勃地絮叨往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三舅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喝酒、谈天说地,二舅和幺舅也前来相聚,其乐融融。饭后,舅舅们陪着老爸逛诸葛古镇,他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连我劝他坐下来歇脚喝水都被拒绝了。然而,到了下午五点半,二舅家准备好晚餐时,老爸却坚持要返程回家。原本是要去二舅家坐一会的,可老爸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二舅用力想把老爸抱下车,可他对近二百斤体重的老爸,却如摇撼一棵大树。但我从舅舅的眼睛里,看出了他们的真与爱。我轻轻说了句:爸,那就去稍坐一会吧。老爸顿时眼里冒出不悦之光,狠狠地说:你不懂,上车,走!他的话语坚定而执着,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老爸的心思,我真的不懂吗?舅舅们极力挽留,话语中的关切和不舍谁都能听出,可老爸就像一个执着的行者,心意已决。
其实,我何尝不懂老爸执意要走的这点小“心思”呢,老话说“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他都是耄耋之年了,是怕身体万一出现意外“状况”,给人家添麻烦啊。而舅舅们此刻如此盛情,他又不便说破,就只有以不下车来“悖”他们的一片好意。而我作为小辈,身处中间,也只能给舅舅们说:老爸是走累了,在三舅家吃过饭才一会儿,肚子也不饿,那就待春暖花开时再来吧……
老爸老了,却老得清醒,事理通达。他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活的智慧。返程路上,我专注于开车,在后排坐上,小妹跟老爸一路闲聊,车子很快就到了家门口。这时,老爸松了口气似地说:我这把年纪了,只是想去看看他们,看着几家人团结和气我就放心了。下得车来,老爸拾级而上,望着他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形象格外高大:他的坚持,他的心思,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藏啊,老爸不就是一盏明灯吗,他让我明白: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用心好好的生活!
此刻,我对“耄耋之年”之说,也有了崭新的理解:对于年事已高的长辈,我们一定要懂其心思,顺其自然,才算是最好的“孝道”。
图片根据内容AI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