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阶层跨越将会越来越难。表面上看,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因为红利期消失、社会竞争加剧,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思想的桎梏。真正让普通人难以逆袭的,不仅仅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是信息的封闭、认知的局限和思想的驯化。当大多数人习惯于被动接受、盲目服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便只能在固有阶层中循环,而无法真正突破。
我深刻体会到,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阶层固化的现象就越严重,他们的思维也往往更容易被局限,甚至变得愚昧、极端,远离事实和真相。以英语为例,什么样的人会认为英语没有用?又是什么样的人会自认为国家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学习外语?世界的第一语言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不懂英语,就无法直接获取全球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只能依赖二手信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当年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第一件事就是推行英语,他深知新加坡要想在世界上立足,首先要掌握打开世界的钥匙,而英语就是这把钥匙。
因此,无论是红利期的消失,还是信息的封闭、资源的垄断、思想的被动化,都在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很多家庭并没有意识到,阶层跨越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托举和积累。过去的时代,遍地是机会,只要胆子大,就可能翻身改命。然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光有胆量是不够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如今的竞争已不再是某一代人的竞争,而是二代、三代人的竞争。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从小见过更广阔的世界,接受的是顶级教育,掌握的是最前沿的信息,精通多种语言,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远远超过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现实,普通人又该如何竞争?
曾几何时,读书是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但如今,即便是985、211,甚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未必能打破阶层壁垒。社会上不乏高学历者从事外卖、快递等工作。这不仅仅是市场供需的问题,而是信息、资源、认知、语言、资金、人脉、思维模式等全方位的落差。没有眼界,没有机会,没有信息,没有思维格局,没有世界语言,没有资金,没有人脉资源,没有口才,拼爹又拼不过,我们还能靠什么翻身?
也正因为我当初自己有意无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所在,我举自己所有之力都要送孩子到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之下生活,而回归现状我很庆幸当初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就拿现我孩子来说,至少他们从小就能到国内外不同的地方读书和参观,接触各种文化,拓展世界观。我和他们的母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小教育他们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掌握世界两大重要语言,并且接受全球公认的国际教育体系。无论是视野、知识结构还是语言能力,他们都拥有更多可能性和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个体的努力,而是家庭对下一代长期投入和积累的结果。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单靠个人奋斗的时代正在远去。如果想要真正突破阶层,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更要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起点。时代不会等人,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拓展眼界,让自己和下一代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归根结底,未来的阶层跨越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事情,而是几代人长期资源积累、认知升级和思维模式的较量。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但又极度分层的时代,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财富,而是认知。如果一个人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无法突破思维的局限,无法掌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工具,那么即便站在机会面前,也只能视而不见,甚至主动拒绝。
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和下一代具备打破信息茧房的能力?如何培养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被动接受者?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很多人喜欢抱怨时代不公,但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连基本的世界语言都不愿意去学、连不同的思维模式都无法理解,又何谈打破阶层壁垒?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个体的停滞而减缓,唯有不断进化,才能让自己和后代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拥有更大的选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