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扫地人生——一束光的温暖与坚持
文/赵建平/陕西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拥有一份独特的钟爱——扫地。这一看似平凡的日常习惯,如同一条细水长流的溪流,贯穿了我几十年的岁月,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让我在每一次挥洒汗水的同时,收获了无尽的喜悦与成长。
自幼,我便对扫地情有独钟。七八岁的我,每当父母踏着晨曦去田间劳作,我便担起了家中清洁的重任。从前门到后门,从屋内到屋外,我用笤帚和簸箕,将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扫毕,我还会洒上清水,隔上一小时再洒一次,待到父母归来,家中已是清凉宜人,舒适非凡。
扫地之余,我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扫完地后,我会盛上一盆清水,细心清洗茶壶和茶碗,洗净后晾干,整齐地摆放在茶盘之中。茶碗底朝天、口朝地,静置于客厅的老方桌上,紧邻中堂画的位置。随后,我会用麦秸和玉米芯在灶台里生火烧水。虽然年幼,生火技艺尚不娴熟,常常让灶房烟雾缭绕,但我从不言弃,一次次尝试,直到火苗跳跃,用小碳锨添上木炭,双手紧握风箱拉杆,一拉一推,全力以赴,直至一锅水沸腾。水沸后,我小心翼翼地将热水灌入竹笼电壶,置于老客厅方桌之上,静候父母归来。每当听到父母的赞许,我的心中便如花儿绽放,喜悦无比。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对扫地和家务的热爱便愈发浓烈,每次清扫完毕,我便坐在家门口的小石头墩墩上,翘首以待父母放工归来。
岁月流转,我对扫地的追求也日益精进。我独创了“一日三扫”之法:晨、午、晚各扫一次。扫地前,我会先洒上少许清水,稍待片刻,再用两把笤帚清扫。大笤帚负责广袤的区域,小笤帚则专攻坑洼之处的尘埃。我家老宅的地面凹凸不平,据父亲所讲,这里曾是铁匠铺的旧址,砖地早已岁月留痕。为了彻底清除凹处的尘埃,我必须先用小笤帚一点一点地掏挖,再用大笤帚扫入簸箕。不留任何死角,未扫之处,必须将每一处空隙都清扫到位。
扫地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培养了我细致入微的习惯。多年之后,无论从事何事,我都会不自觉地注重细节,这或许正是儿时扫地所铸就的品质。在打扫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其他家务,如洗锅洗碗、捻辣子面、穿线线辣子等家务活。这些家务不仅让我学会了分担家庭责任,更让我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仪。家中来客时,我总是第一时间奉上茶水,随后悄然退下,大人们畅谈之际,对我的赞誉日益增多,这也让我对扫地及其他家务的热爱愈发深厚。
如今,步入中年的我,依然保持着扫地的习惯。每天清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洒水扫地。我不仅清扫自家店内店外,还会清扫左邻右舍门前的公共区域。这一善举,我已坚持了二十余载。每天早晨,路过书店门前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温馨与舒适。这不仅为保洁环卫工人减轻了负担,也让我与他们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环卫工人更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与他们的和谐相处。
我的扫地习惯也感染了街坊邻居。以文明整洁为评判标准,我们秦桐街罗马花园出口以北的半条街,年年都能荣获“先进卫生冠军”的称号。获一殊荣当之无愧,因为它不仅源于我的坚持,感染了街房邻居更源于邻里间的互助与关爱,爱护环境家家有责的落实与长期践行。
扫地,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作为一种爱心善举感染他人。儿时家人的表扬激励我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而到了中年,扫地的行为则感染了街坊邻居,传递了正能量。正如印度作家泰戈尔所说:“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绽放所有的美好。”我想,我“喜爱扫地”且持之以恒二十多年,正是用这种“行为之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扫地的背后,还有许多喜闻乐见的轶事……。这些故事,不正是人生中的一束束光吗?它温暖了我,也温暖了身边很多人。
扫地,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懂得了坚持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束光”,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不平凡的美好。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原散文创作基地读书会会长,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