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从性质上、规模上、建筑风格上等多方面,对人民大会堂作了比较有限的介绍和解读。
今天,我们则侧重说一说人民大会堂建设的相关背景。
我曾先后三次步入人民大会堂。当我第一次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就对这样宏大的建筑,从设计到实施有着特别的神秘感。也很想追根求源,得知一二。为此,我也数次向有关人员求教,当然也会查阅一些相关资料。
据有关人员介绍,特别是相关资料的佐证说明,早在上世纪的1956年的时候,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另一方面,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十分渴望能直接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正是因为这样,从1956年起,便开始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超大型的礼堂(会堂)。
时间到了1958年的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进行了考察,因为准备筹建的这座大型礼堂的规模,需要能够容纳万人同时聚会。
同年的8月间,据悉,中共中央做出了指示,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包括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明确提出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的相关要求。正因为如此,建造万人大礼堂的计划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实施过程中。
时间到了 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对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提出明确要求,強调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1959年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10周年、展现中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特别指岀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等,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
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使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实施阶段,从设想、设计到施工等,始终坚持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这一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关领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设想、设计到施工建设等,更是不折不扣。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人民大会堂,早已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并成为伟大祖国首都的重要标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