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论坛>
杨慎的学术思想与文章①
赵永康②
杨慎以文学名世。五百年人多论此,鲜及其余,发掘、 研究稍疏。蜀中宿学王文才先生,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 导小组成员负责研究、整理出版杨慎著作,撰就《杨慎学谱》 ③ , 编成《杨升庵丛书》④。先生既归道山,而其学固未尝大 行。笔者曩年问学文才先生,面聆训诲,愿就先生学说稍事 发明,就教方家。
一 、为学之义
所谓学术,殆指系统的专门学问。系统,意即全面;专 门,指谓高、深。而无论何种专门学问,无不总是在某一种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
程、朱理学认定 “理”( 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 的根本法则;万事万物各有一理,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 “ 三纲五常”,倡言 “存天理、灭人欲。” 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与皇权统治。在明代, 由皇帝钦定为正统思想。杨慎起而攻之,且于陆、王心学有所批判。于此,学人多以为升庵殆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力求全 面颠覆程朱陆王之勇士,交相赞誉。永康浅陋,窃意杨 慎 不过慨於道学末流 “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
① 原载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巴蜀史志》2020 年第 5 期《四川名人专刊》,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杨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2018 年研究课题结题成果“曾璵《少岷拾 存稿》校补图注“(项目编号:YS 18 Y 01)阶段性研究成果。② 赵永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③ 王文才著《杨慎学谱》,198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④ 王文才主编《杨升庵丛书》,2002 年年由成都: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① ; 心学末流空化现实,空谈 心性而言之耳。按得升庵学问,本从孔孟儒家得来,程朱陆 王,并亦儒家弟子。 曾子曰:”夫子之道,中庸而已矣。”而升庵之言曰:天下之达道五,能行五者於天下,而又推类以尽其 余,道学尽于是矣。何谓心学? 曰:道之行也,存主於 内,无一念而非道;发达於外,无一事而非心。表里贯 彻,无载尔伪。心学尽於是矣。故道学、心学,理一名 殊,明明白白,平平正正,中庸而已矣,更无高远玄妙 之说,至易而难行, 内外一者也。
彼外之所行颠倒错乱,於人伦事理大戾。顾异巾诡服,阔谈高论,饰虚文美观,而曰吾道学、吾心学,使人领会於涉茫恍惚之间,而无可着摸,以求所谓禅悟,此其贼道丧心已甚,乃欺人之行,乱民之俦,圣王之所必诛而不可以赦者也,何心学、道学之有哉! ②
是杨慎张大挞伐、鸣鼓而攻之者,盖只止乎假道学、假 心学,至于程朱陆王,固未全盘否定之也。
明代国家 “ 以经取人,士子自一经之外,罕所通贯。近 日稍知务博,以哗名苟进,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五经诸 子,则割取其碎语而诵之,谓之蠡测;历代诸史,则抄节其 碎事而缀之,谓之策套。其割取抄节之人, 已不通经涉史, 而章句血脉, 皆失其真。近日书坊刻布其书,士子珍之, 以为秘宝,转相差讹,殆同无目人说词话。”③ 嘉靖以后之科举 文字,阳明取代程朱,穿凿空虚更甚,所考经义、时务,无 不皆有程文,以供改头换尾,照抄缴卷。临场按式填塞,辗 转抄袭,杂凑成篇, 以取功名。士习至此,卑下极矣。升庵 痛心之,倡言从博归约, 以实济虚。 以为读书宜先识字。识 字者,声音(音韵)、文字、训诂,亦即通晓字形、字义、 字音之谓也。“古之名儒大贤,降而骚人墨客,未有不通此
①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七年龚元成刻本。
② 杨慎《升庵文集》卷七十五《道学》条。③ 杨慎《升庵文集》卷五十二《举业之陋》条,并见慎《丹铅余录》卷十。
者也。秦之吏人,犹能诵《爰历》《滂喜》;汉世童子,无不通《急就》《凡将》”①,宋人废汉唐音义, 以议论解经,而以音韵、文字、训诂为主要内容的小学,遂不再被重视,至 明而 “此学影废响绝:谈性命者不过剿程朱之糟粕,工文辞者止於拾《史》《汉》之赘牙。 示以形声孳乳,质以苍雅林统,反不若秦时刀笔之吏,汉代奇觚之童。”② 既不识字,乌能望古人之宫墙哉!升庵有慨于此,从《说文》入手,远求 近取,旁搜曲证,上自大禹岣嵝之碑,周宣岐阳之鼓;下则 《字林》《玉篇》《集韵》《五经文字》 以迄徐铉《说文系传》 诸论着,悉研习而深究之,乃取《说文》所遗,诸家所长、 师友所闻,心思所得,汇梓成编。收入四库,即有《奇字韵》 《古音骈字》《古音丛目》《转注古音略》《古音略例》等等, 而《六书索隐》诸书不与也。嘉惠学林, 岂小矣哉!
其于经学,则曰 “不可株守宋人而略汉儒”,列举宋人 不明训训诂、用字之义,妄以己意说经。以为欲明本意,“不 若直从毛、郑”③,上追汉学。 同时又注意到汉学的繁琐和 守陋的习弊,其“骛于高者,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 则有遗本溺心之患。”④谓 “人不可不学,但不可为讲师,溺训诂”⑤ 以自误。“希望学者始终注意治学通义的目的,警惕 ‘遗本’,自居于经师,陷入支离的 ‘考索’。并又指出,汉 儒墨守之固,与宋人的门户之陋,其弊实同。通儒之学,应 不固执一家,墨残守缺,或沉溺章句训诂,死守左、玉、服、 郑。”⑥
清人赵熙 “为学当为上下古今之学,不为一时一事之 学; 当为大通世界之学,不拘守方隅之学”⑦ 之论,实肇于 斯。赵熙,其一也,从治学方法看,清人考据,殆亦与慎略 同。慎之言曰:“得其音,斯得其义矣”⑧ ;“《说文》之解字,
① 杨慎《升庵文集》卷二《六书索隐序》,明万历十年蜀刻本,美 ·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存。② 前引《六书索隐序》。苍雅林统,指谓字书,即《苍颉》《尔雅》《京林》《字统》。③ 《升庵文集》卷四十二《卷耳》条。④ 《升庵文集》卷七十五《禅学俗学》条⑤ 《升庵文集》卷四十八《读书不求甚至解》条⑥ 王文才《杨慎学谱 ·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 页。⑦ 赵熙《川南学堂记》,王仲镛主编《赵熙集 ·》,巴蜀书社,1996 年,第 1195—1196 页。⑧ 杨慎《转注古音略 ·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尔雅》之训诂,上以解经,下以修辞, 岂不正大简易哉。” ① 其说字也,多依声释义。顾炎武所谓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正与慎同。清儒从声韵入手解读古书,取得重大成绩。升庵之功,正在荜路篮缕, 以启山林。而四库馆臣求全责备, 岂公论也哉!
迄于今,经师自居,设馆聚徒,高价收费,唯以今音领 念 “ 三百千”蒙学之书如三家村冬烘先生教儿童 “望天书”, 而大言炎炎为“ 国学”者,则又更慎之罪人也。1983 年新都 “杨慎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云南陆复初先生痛心疾首声言: “杨慎是被遗忘的一代学人。”三十余年至今,言犹在耳,痛岂忘心!
二 、文学思想
杨慎的文学和诗学,是他哲学思想的反映,既源于其师 承,又是其时文学思潮渐变之所催生。“明自洪武以来,运 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 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缓冗沓,千篇一律” ② , 天下厌之。李东阳标举唐音,主情思,重比兴。 然其所 作,惟以辞之简远、意之古澹为高,不及于雄奇奥丽之境, 以是未能转移风气。 李梦阳继出,倡言 “文必秦汉,诗必晋唐,非是者弗道。 ③ ”一时人皆宗之,而何景明、边贡诸 人,复互相标榜,号曰 “七子”,复古之风,盛极一时。 至 嘉靖中,又有李攀龙、王世贞 “后七子”,继续阐扬前七子 主张,一改台阁体 “啴缓冗沓”之习,天下无不争效其体。
这种时文之变而师古,与理学之变而师心(王阳明发扬 心学),表达了人们在刻板、教条的程朱理学令人窒息气氛下求新、求变的期盼,反映了人们呼唤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 的要求。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明七子的复古,无疑是有进步 意义的。但是,他们唯古是尚,割裂历史, 以为汉后无文,
唐后无诗,专事模拟,模拟不足,继之以剽窃,至直录杜句,
① 杨慎《丹铅余录 ·续录》卷七《活泼泼地》条,《四库全书》文渊阁本。② ·《空同集》四库馆臣按语,李梦阳《空同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③ 《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7348 页。
一诗之中至再至三,而谓不读唐以后书;宋人书不必收,宋 人诗不必留目云云,连李东阳也一并排斥,殆亦过矣。升庵 起而纠之,曰: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诗之所始,本乎性情, “情缘物而动,物感情而迁,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非先 协律吕而后发性情也。 以是知人人有诗,代代有诗。”① 情 思之发,在于境遇;声音之变,潜与政通,不止于音调句律 之间求之。诸凡感物造端,托物寓意,而情与境合者,皆得 而谓之诗,不能专只着眼盛唐一代、杜甫一家。又溯其源而 论之曰:“汉代之音可以则,魏代之音可以诵,江左之音可 以观,虽则流例参差,散偶有别,音节尺度粲如也。”② 故不 可云宋无诗,且尊唐不可以卑六代也。
诗缘于情而绮靡。除了感情特征以外,诗还得富有文采。 理学家止取穷理,以议论为诗,从而抹杀了诗歌的文学属性。 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 “宋人不懂形象思维,读宋诗如同嚼 蜡。”杨慎同样看到了这个问题,坚持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 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沈酣六朝,揽采初唐,创为渊雅博丽 之词,创作了大量理、情并茂的诗篇。 以其卓绝诗才与乎深 厚广博之学问,深研六朝新体,创为渊雅磨丽之词;兼取众 善,出入三唐,风调情得其神似。诗歌内容,又多新境;为 前人所未备。宜乎其独立于前后七子,拔㦸别成一队,雄视 一代矣。
三 、晚年创作成就
史谓“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 杂着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③ 原其所致,则慎之言曰:“曰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④好学穷理,老而 弥笃。 此慎之所以为慎,而今日所谓之 “ 活到老,学到老” 者也。
①《升庵文集》卷三《李前渠诗引》。②《升庵文集》卷二《选诗拾遗序》。③ 《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第 5083 页。④ 明 ·简绍芳撰:《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转引自王文才《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2 年,第 201 页。
嘉靖三十一年,升庵自滇还寓居江阳( 四川泸州), 时 已六十五岁,而笔耕未尝稍缀。七年之中,诗作固无论矣, 专书盖亦多多。于其书目以及版本流传,实曾考证。谨就访 求所悉,而以文才先生《杨慎学谱》① 核证,抄录如左方:
1、《升庵文集》。见杨慎《送宋少宇侍御北还》诗注:“宋 公刻余诗文于江阳”。少宇巡抚全蜀,事在嘉靖三十五年, 故刻慎集于泸州。丘文举整理升庵书目、简绍芳《杨慎年谱》 之所著录,是即此本。《万卷堂书目》所著录《升庵集》二 十一卷、《续集》四卷,亦是此书。丘目另有《升庵文稿》, 盖滇中旧刻, 当在泸州本前, 以上俱无传本。
今另存嘉靖本《升庵文集》,南京太仆寺卿周复俊序云: “俊往时总宪蜀台,解(任)后公金沙(寺)谓予:不鄙斯 集,幸刻诸吴中。予既口诺心许之,慨徐剑徒悬,嵇琴沈响, 爰次遗编,并叙其世。”题 “嘉靖甲子( 四十三年)闰月。” 慎授集复俊,久未刻行,故先有滇刻文稿,继有泸刻文集, 并增《续集》。今滇、泸二本无传,唯吴本得存其旧。
2、《南中集续钞》五卷。今存嘉靖刻本。云南按察周复 俊序谓升庵嘱刻此集,题 “癸丑(嘉靖三十二年)冬十月。” 同年 “孟冬十月朔”刘大昌序谓泸州冯东沙,韩炅庵校录, “集凡四卷,诗近百首。”知此集为慎表弟刻于泸州,刻成时增为五卷.
3、《瑾户录》。李调元据丁小山写本刻入《函海》。升庵 自序谓:“顷甲寅( 三十二年)岁,居江阳,淫雨自七月至 岁终,”故书名瑾户。
4、《绝句辨体》及其《附录》。今存嘉靖刻本。 自序题 “嘉靖癸丑( 三十二年)五月朔日。”跋谓内江喻柯刊之。
5、《绝句衍义》。见《玉堂丛语》,杭州丁氏嘉惠堂《八 千卷书楼总目》记作四卷,蜀中李调元《升庵著书总目》据 以补录。 自序题 “嘉靖丙辰( 三十五年)夏五之望。”与疑 似亦成于泸州之《唐绝增奇》并为选诗要著。
6、《昭明集》。校本五卷,云南按察使成都周满序题“嘉 靖乙卯( 三十四年)午月”刻于滇中,习见者为辽府重刊本。
① 王文才《杨慎学谱》中《升庵著述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65—184 页。
校本亦精。
7、《杨氏卮言》、《卮言闰集》。《明志》合称《杨子卮言》 四卷。 自序谓 “年及古稀,粹录成编。”知为晚年之年。今存成都刘大昌刻本六卷,序题 “嘉靖甲子( 四十三年)夏四月十日。”乃慎卒后刻成。
8、《七十行戍稿》。李元阳序云:“嘉靖三十八年冬,升 庵先生由泸至滇,历日四十,涉路三千,成诗百余首,题曰《七十行戍稿》。”按慎于嘉靖三十七年冬械押还滇,明年春, 还戍所,七月卒。元阳谓三十八年冬由泸至滇,乃概略言之。 初只一卷百余首,今存嘉靖二本。周复俊序云:“乃若《七 十行戍稿》,则公晚年所作,而( 丘 )文举辑之,杨生富春手录也。”题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时慎卒方百余日。
又有《病榻手肷》、《希錢钒笔》,今存《说郛续》本各一 卷;《清暑录》,《八千卷书楼总目》记作二卷,今无存。王 文才先生云:此三者疑亦泸州之著。 晚年病困,故题希錢。 江阳苦热,故恋清暑。
人道杨慎有明第一才人,信不诬哉!
(本平台编辑中未对原文内容、文字作任何改动,版面若有错与原作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