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刘竹庵书法长廊序(马少轻)
书法,乃中国独具之艺术,二千年以降,不知逗引多少书人追寻探究,然得其三昧者,寥若晨星。
历代古帖,原是彼时书人传承与创新之结晶,也是后学者毋庸置疑之圭臬。故读古帖可以养书理,临古帖可以养书技。然书有功夫在书外之谈,故饱读诗文,则笔含香馥;不辍修为,则墨自高格。括而言之,书法艺术之止境,当是人品学品与书品的完美契合。
竹庵先生,品行如竹,虚心有节;宅心仁厚,佛意藏庵。一生问学不止,诗文堪称上乘;读临法帖勤勉,池水为之尽墨。人道其书艺臻于佳境,斯言不虚。
先生书作师法多家,然源自二王,步武张芝、怀素显见。总览其墨:结字合度,欹正相映,点画总有出处;运笔圆转,节奏明快,律动不乏宫商之声;章法严谨而飘逸灵动,布局有法而不泥常法,牵絲连绵,意态万方,或如山涧幽溪,极尽委蛇之致,或似长江奔浪,滔滔一泄千里。人道书是无图画,画是有形诗。仰观先生书作,既见昌谷胜概,其秀色可餐;又闻长吉歌吟,其韵致可聆。故临昌谷而得瞻先生楮墨者,堪为人生一大快事。


竹庵先生与我,乃忘年之交,其道德文章令人仰止。值先生书作由令嗣勒诸贞珉,遂遵嘱沐手援笔,草草不知所云。是为序。2023年岁在癸卯孟夏

二、刘公竹庵先生懿德碑记(梁宗学 )
人生天地间,若碌碌颟顸,生则人无所道,死则与草木同朽;若立德立言,生则人有仰止,死则人恒念之。入世有为,德艺双馨,乃吾邑竹庵先生之谓也。
先生姓刘,讳竹庵,自号昌谷散人,宜西后院村望族之后。少聪颖,嗜读书。国家甫定,执教杏坛,履主任,任校长,后转记者,膺县委写作组长,事编辑,著华章,为世所称。
先生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其鸿文常见诸省市报刊,有《刘竹庵诗文书法选》行世。先生感于乡贤唐人李贺诗才旷古烁今,遂潜心于研究,劳劳于宣传,撰文章,书碑文,首倡“纪念李贺诞辰1200周年全国研讨会”于三乡聚议,一时专家云集,盛况空前,赞誉之声至今萦耳。先生尤擅书法,自成一体。楷书遒劲,草书飘逸,乡人争相收藏,其名赫赫于豫西。
先生晚年归隐故乡,嗜茶养花,自号“醉茶先生”。读闲书,研书艺,接待青年才俊,为来访学者讲解李贺。先生诞于1927年11月6日,卒于2006年7月25日,荣寿八秩。
其子嗣绵绵,治家绍业,勖勉有成。于其旧宅重起华屋,广植花木,篆刻碑林,构筑“竹庵亭”。洛阳隋唐史研究会、宜阳李贺文化研究会、后院村委会诸君,有感于先生麟凤芝兰,足以张扬世风,砥砺后昆,泽被桑梓,故众议勒诸贞珉,以彰其懿德,且推后学述先生事迹不朽云。2023年岁在癸卯孟夏

三、碑刻《刘竹庵诗文书法选》编纂人员叙(许武章代笔)
先君刘公讳竹庵,一生喜吟诵,善属文,尤以书法为最。故旧于严父弥留之际,潜心搜觅,辑而成册,名《刘竹庵诗文书法选》。今先君故居、书廊、碑亭相继告竣,以勒石为记。爰将编辑人员胪列于后,以诚谢诸君殷殷之情。
四、竹庵故居对联
(一)竹庵先生书法碑廊(马少轻)
中间两柱用联: 笔蘸洛河翻墨浪 神追狂素走龙蛇
两边柱子用联:一溪昌水绕村过 十里墨香扑面来
(二)竹庵故居门口用联 (郅敬伟)
才通文曲晋风唐韵流芳远
德友此君高节虚怀著望长
(三)竹庵故居后墙用联 (马少轻)
昌谷后园故第,一溪染翠
诗歌书法文章,三艺同光
(二)竹庵亭对联(郅敬伟)
其一: 竹溪三径意 茶语一庐情
其二: 泠泉涵劲节 昌谷养虚心
其三: 人间惟德望 晋后几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