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
憨翁(吉林)
疾逝的时光在无情地削蚀着人们的记忆功能,曾经积淀在大脑皮层的印痕在无可奈何中渐渐模糊。然而,“新华书店”四个傲骨嶙峋的大字在我的脑海中却依旧清晰如故。这四个字于我的映像一如少年时的亲切,青年时的庄重,以致于到后来知道了它出自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手之后的崇敬之情却是历久弥新。
我对书店的不解之缘是自朦懂少年时即开始的,其间的媒介当然是“小人儿书”啦。不知什么缘故,那时的小人儿书怎么会对我产生那么强烈的吸引力?以至于不论以什么方法(比如拣拾废铜烂铁、破鞋烂袜子、倒卖甜杆……赚点钱)凑够角八分的赶忙跑书店买小人八书捧读。于是岳飞、秦琼、杨家将、岳家军……这些诩诩如生的形象便顽强地植根于我空旷的心田。继之,诸如“忠孝节义”“惩恶扬善”“济困扶危”“善恶有报”……等等的观念也开始悄悄地发芽分孽生枝繁叶……。书店主任刘老先生鼻梁上架着的那副厚若硫溜瓶底的高度近视眼镜无疑会给每个见过的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儿子刘仁芳恰巧是我的好朋友(由于他和我外甥是发小,虽然年龄较我小不了几岁却一直尊称我为老舅),这就使得我买书便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书店每进新书仁芳总会及时送信或陪同我去买,甚至可以进到后屋库房去挑选心仪的书。那时没有什么“藏书”的概念,只是根据兴趣一味地买、买、买……,不知不觉中家里的书垛开始增高膨胀。当然,在这小人书的王国里也不断混进了诸如《红岩》、《烈火金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等等的大部头。这些书籍不仅成了我受用不尽的雨露甘霖,甚至到后来竟资助我做起了出租小人书的“买卖”。由于父亲去世的早,12岁的我和5O多岁的母亲成了无职无业无收入的社会户。于是,这份无意中积攒起来的家产帮助我们这一对孤儿寡母渡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份产业不仅维持了我家的生计,更可贵的是它让我较早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梗概,初略领悟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我忌恶向善人生观念的根基,——小人书是我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于是,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学历时,我总是自我调侃地回答“店大毕业”,“小人儿书专业”。虽为戏言,其中蕴含着的对书店的情感却是发自肺腹的。
更难忘每当年关近,那个年代这个当口应该是新华书店最热闹的时候啦,矿区居民和周边十里八村的农民正在开始争相赶往这里购买不可或缺的年货――年画。此时此刻,书店门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异常,刹时间变成了热气蒸腾的温泉,然后分流出汨汨奔涌的欢快小溪流入巷陌、乡村,把浓浓的年味提早送入了万千平民百姓之家。这新春盛典的预演采排那才称得上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如今,离开家乡整整五十年啦,咱这个矿山住惯了的小家雀儿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梦里经常见到的仍然是“新华书店”那金光闪耀烁的四个大字。然而,老家的新华书店早已人去房空成了遗迹。可是,这些年每当回去故乡总是要特意绕道去看一看那曾经让我留恋忘返的温罄却又伤心之地。当年的繁盛小屋早已变成了一抔荒草残垣,“新华书店”那四个锍金大字也已歪斜扭曲。尤其看到那缺腿断臂的“新华”二字每每令人生发出彻骨的凄凉。啊,新华书店,我曾经的热窝,它象一位欲言又止的静默老人,究竟要向寥寥的过客述说什么呢?……
范勤。网名憨翁。共和国同龄人,现居长春市。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常以诗词楹联灯谜陶情会友。中华诗词学会、解放军《红叶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