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行走在大运河两岸的农民,用四十余年时间,搜集渐行渐远的民间文化遗产,他,就是“民谣之子”赵中田。
春节期间,笔者在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见到62岁的赵中田时,他的头发已经掉了三分之一。与实际年龄相比,赵中田的容颜略显苍老。

赵中田1960年出生于大运河岸边,在的成长的过程中,他沐浴在父亲教授的《三字经》《纲鉴》里,熏陶在母亲传唱的大运河民歌民谣中,这注定了他与民间文化结缘。赵中田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不甘心碌碌无为的他,搞起了文学创作。母亲告诉赵中田,她会唱很多民歌民谣,会讲很多故事,说出来足够出一本书的,比自己编的新诗有意思。母亲的一席话提醒了赵中田,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开始了他四十年如一日的文化苦旅。
赵中田说,从1980年到2005年,仅母亲传承给他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就能够出版2部图书。2005年2月,赵中田的母亲已经患病卧床多年,但她又想起了一首歌谣,便将儿子唤到自己身旁,
这位贤惠、善良、苦难的母亲,用沙哑的声音向儿子传承了最后一首民间歌谣。
2005年4月,赵中田的母亲去世后,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来纪念自己的母亲,文中提道:儿虽然身卧异乡的草窝里,衣被单薄,但寒风吹不冻儿的热血,因为儿心中有娘,娘是儿身上的热量,娘是儿的精神脊梁,儿的生命是娘生命的延续,儿的事业是娘事业的传承。

赵中田的文化事业里因为有了母亲的心血与牵挂,所以赵中田才有了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四十年抢救、收集的文化成果。赵中田在京杭大运河两岸采风,收集民间文化遗产,整理成图书手稿40余部,主要有童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等10部;民俗系列7部;《阿胶史话》《阿胶老堂号》《阿胶传说》等7部;民国大员张怀芝、漕运总督周天爵、孙膑、子路的传说等7部;《海会寺传奇》《鲁西土语》《民间游艺》等10多部。
据悉,1984年5月28日,中国文化部、民委、民协联合下发通知,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歌谣、中国谚语“三套集成”工作,各级部门纷纷响应。其实,早在1980年,赵中田就开始了运河两岸的民间采风,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其文化成果不仅可以填补地方的“三套集成”空白,同时也对中华民间文化的部分空白进行了补充。
赵中田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一位真正让世人记住乡愁的人,他是一位真心挖掘、抢救中华文化的人,因此,才有了社会对他的关注和关爱。
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赵中田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以来,他先后被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对于赵中田的事迹,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聊城大学教授布茂岭教授曾经给予高度评价:他以四十年的奋斗抢救了大量民间文化遗产,足以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
直到今天,60多岁的赵中田仍在为心中的“民间文化工程”拼搏、奋斗。聊城文化专家、聊城大学教授布茂岭说:赵中田手头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是源于大运河沿岸民间的、原地原产、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电脑里没有的资料,是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资料。”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这条路我从19岁走到现在已经41年了,即便前面是万丈深渊,也没有后退的理由,就是死也要死在这条路上,用风化的尸骨来感召后人。”赵中田意志坚定、目光深邃的的凝望着他深爱的这方热土。
编辑Ⅰ柴士增 来源Ⅰ速报新闻网
文图Ⅰ于剑宾 许继坤
注:文章发表于202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