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来处,且歌且行
——读文瑞先生散文集《繁花深处》
刘七宝生

.
日前,赣南知名作家、文史学者龚文瑞先生的最新散文集《繁花深处》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人文赣县》后,时隔半年,作者又一最新力作出版发行。《繁花深处》一经出版便吸引了诸多读者的热切关注,获得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辣评和乐道。《繁花深处》,书如其名,是一部厚重的散文集,是一部深藏秘密的佳作,更是一部充分彰显作者文学造诣和博大胸怀的好作品,值得热爱散文写作、热衷文史研究的读者细品深读。
我与龚文瑞先生是忘年交,承蒙先生厚爱。十余年来,文瑞先生视我如己出,对我栽培指导有加。实际上,先生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恩师,但先生一直不离不弃,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提携。今年大年初一,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关于文瑞先生《繁花深处》出版的好消息,获得的第一件新年礼物是先生赐予的新作。本想春节期间有感而发写下读后感,可我总想多读两遍,好好乐享精神饕餮,细细咀嚼品味,深入文瑞先生心中的“繁花深处”一探究竟。认真拜读了作品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曾经我的一位好友如此评价先生:“龚文瑞老师是赣南的宝贝,可遇不可求。”我深表赞同。如今,我更加觉得先生不仅是“宝贝”,他的《繁花深处》还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文瑞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更为弥足“宝贵”。
何少华摄
一、最是珍贵其人:玉汝于成系“宝贝”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首先,我以为文瑞先生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轻轻松松,反而是历经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与艰辛不易。令人感动的是,文瑞先生成功的最大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收获,而在于赣南文学、文史、文旅等的累累收获。
文学的收获。通读《繁花深处》,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获知文瑞先生的写作之路。先生在《母校摭忆》一文,回忆了他学生时代因受父亲经历影响,喜爱文学的他却选择了学化学,以及第一篇散文在国家报刊发表,第一部作品集《落英缤纷》出版,加入省作协和中作协的历历往事。此后,文瑞先生佳作频出,并在业余时间搭建文学平台,让更多人受益。在他的推动下,赣州市成立了散文学会,他担任会长。他还主编了会员作品集《第三条河》,筹资创办《散文视界》杂志,推动了赣州散文的繁荣,让赣州散文在江西大放异彩。在赣南日报社工作期间,文瑞先生担任过日报副刊主编,期间,他无心插柳柳成荫,不仅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还于无声处培养了很多本土作家。《化文书舍》一文,记录了先生在担任副刊主编期间与文学青年朱强结缘,他发现朱强文字功底深厚后,电话往来密切且对朱强多有鼓励。如今,朱强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江西散文一张亮丽的名片。文瑞先生还挖掘了“虔城三少”朱强、常鑫、何志清,让赣南文坛生机勃勃、人才辈出。当然,还有很多作家也深受文瑞先生的影响,如今,他们要么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要么在企业做企宣高管,还有的发光发热,回报社会。应证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道理和真谛。说文瑞先生是赣州文学界的宝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先生先后为赣州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书写了30余部书,主编了9本书及杂志,可谓成果丰硕,用作品树立了一座赣州文学的标杆。如果以作品来衡量作家对一座城市的贡献程度的话,我想把文瑞先生定义为赣州文学界的“宝贝”,一点也不为过。

文史的收获。众所周知,文瑞先生还有个身份是文史学者,他是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文瑞先生在王阳明研究、苏轼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成果斐然,颇有建树。文瑞先生尊敬推崇王阳明、苏轼两位巨匠,他从赣州古城出发,系统研究了“王阳明在南赣”、“苏轼与赣州”的历史。在《赣南的榕》一文中,文瑞先生仿佛聆听了王阳明发出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战争誓言。在《吾心光明》一文中,文瑞先生提出“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的观点,认为赣州通天岩是王阳明“致良知”理念的诞生地。文瑞先生深受阳明学说的影响,所以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方面孜孜以求,笃行不怠。此外,书中还有王阳明与溪尾村、王阳明与《南赣乡约》、南康人夹道欢迎王阳明、王阳明途经会昌,等等历史故事。在《雨中梅岭行》一文中,文瑞先生记录了苏轼与梅岭的不解情缘;在《最忆是母校》一文中,文瑞先生笔下的“苏阳对话”的历史画面犹在眼前;在《舌尖上的赣南》一文中,苏轼在赣州发明的醋坛果子炒东坡,至今让赣南游子思乡情切。文瑞先生还出版了《王阳明在南赣》《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等诸多专著,对阳明学说和苏轼与赣州的历史脉络作了系统梳理和专题论述,为赣南史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文瑞先生对赣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客家文化、独特的红色文化等也颇有研究。有一次,我和文瑞先生在交流《人文赣县》时,对文瑞先生广阔的史学视野表达钦佩之意,请教写作过程中关于如何寻找相关参考文献一事。文瑞先生微笑着说:“赣南的历史文化大部分都铭记在心,不需要专门去查找文献,即时要查找也能在大脑中迅速搜索扫描,快速定位,以最快速度找到文献资料。”可见,文瑞先生的记忆力如此之强,文瑞先生的史学视野如此之广阔,着实令人钦佩。

文旅的收获。文瑞先生的祖籍是南昌,但他从小生活在赣南,从小受赣南文化的滋养。文瑞先生不仅把他乡当故乡,而且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纵观文瑞先生的写作经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他的文学视野主要定位在赣南,他的写作地标主要定位在赣南,他的情感抒怀主要定位在赣南。所以,他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赣州、对比赣州、宣扬赣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泽民先生在给《繁花深处》作序时深有同感,并对文瑞先生这种写作态度和浓厚的家乡情怀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赣州文旅的贡献,文瑞先生一直默默奉献。如本世纪初,赣县从无到有,倾情打造客家文化城、十里樱花客家文化长廊,文瑞先生提供文案策划,乐此不疲给予史料支持。赣州积极打造古城古巷、宋城文化,文瑞先生奔走呼前,热情地给予鼓与呼。近年来,赣县区大力广“魅力新城,客家摇篮”文旅品牌,文瑞先生也默默助力,他整理了二三十年来对赣县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出版《人文赣县》,为赣县文旅“上分”“打call”;文瑞先生移居上海后,他人在上海,心在赣州,撰写歌词《何时来赣州》表达对赣州的流连和爱意。文瑞先生还为赣州文旅电视片撰写解说词,为好友赖征帆拍制的《江南宋城商居图》连写三篇评论深情祝贺,为好友陈桂南的《八景台图》拍手叫好;见赣州话的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他忧心忡忡撰写《赣州话的故事》,这篇文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网阅读量达近百万,为推广赣州话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章贡区当仁不让、担当作为,成立了赣州市章贡区赣州话研究会,为推广赣州话和赣州文旅又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胡迎春摄
二、最新力作其书:繁花深处有“宝藏”
文瑞先生在后记中写道:“《繁花深处》是一部行走笔记,它收集了我近二十年未曾进入书集的大多数文章。”笔者梳理发现,整本书包括“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附录”六个部分,含序和后记共80篇文章,其中很多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发表过,如《秦淮河上寻桨声》《方塔情思》《庐山印象》,等等。这次书籍的正式出版发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文瑞先生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当然我们更加期待文瑞先生日后有更多大作出版问世,让读者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的幸福。笔者认为,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特点,全书在城市、山河、生命、家风、伟大时代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细致考察,读后有回甘之味,有沁心之感。

有城市之光。读过易中天先生《读城记》的读者可能与我有类似的感受,从城市写作的角度来看,《繁花深处》属于文瑞先生的《读城记》。易中天先生在读城时,给予了城市特定的修饰和定义,如北京城的有容乃大、厦门的温馨、武汉人的可爱。文瑞先生在写作时,充分挖掘城市的特点,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一键链接,将所见所闻与个人情感双向流动,以一名到达者、行走者、深入者的身份,给予了一座座城市灵动的生命。与此同时,文瑞先生大胆地给予了城市性格特点,令读者眼前一亮。如苏州的黑白、上海的繁华、赣州的倔强、河源的奔流,等等。除了给予城市性格特点,文瑞先生还深入城市的腹地,探寻一座城市的内在肌理。从文瑞先生的足迹,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他生活时间最长的赣州,他还先后在南昌、河源、上海等多座城市生活,且在每座城市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在南昌生活时,文瑞先生在《关于南昌》中发出感慨“南昌于我,亲切而陌生”。在《艾溪湖随笔》,文瑞先生畅想“南昌,何为豫章?”在《南昌地名》一文中,文瑞先生试图对家乡南昌做进一步地深度解读,于是他从探究南昌地名开始着手,发现南昌和赣州有很多相似的地名,如南京路、阳明路、豆芽巷,解答了南昌丁家巷、丁公路、筷子巷、船山路等的起名渊源,文瑞先生在南昌生活了三年,但他的心却始终在赣州,全书书写南昌的笔墨相对较少。在河源生活时,文瑞先生先后去了古竹镇、章溪乡、乡野仙坑,既有对河源城市的赞美,也有对“灯下黑”现象的担忧和建议,既有对河源丰富客家文化的欣赏,也有对河源美不胜收自然风光的流连;2018年以后,文瑞先生移居上海,他很快融入了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他笔下的《繁花深处》《春见》《山阴路遐想》等,给人呈现了一座繁花似锦、人文荟萃、生机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他在见证一座座城市发展同时,也在寄希望于城市之光,普照大地,闪耀未来。

有河山之美。除了书写城市,文瑞先生还寻山访水。他的在场写作态度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文字行云流水尽显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西行杂记》中,云冈石窟的庄严与艺术,乔家大院的富庶与精致,让人叹为观止;在《红河放歌》中,蒙自南湖的安详与静谧,元阳梯田的中华风度,当我们沉迷与崇义上堡梯田的稻浪滚滚时,却在文瑞先生的笔下发现了云南元阳、广西龙胜两大梯田,令人心驰神往;在《420,成都》,文瑞先生详细记录了生命中唯一一次地震经历,如果说此前的游历是山河之壮美,那么这次地震后,文瑞先生对生命真谛的顿悟以及对生死的泰然处之,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凄美。在《庐山印象》《屏山游记》《韩坊野游》《二进赖村》等文章中,文瑞先生则把视野放在了省内和周边,文章的总基调一以贯之,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荟萃的人文,更有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读完后有种要捧着《繁花深处》去旅行的冲动和遐想。
有生命之重。虽然整本书的阅读给人欢愉之感,但是也有许多情到深处、激荡人心的文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者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读着不禁湿润眼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回忆父亲》一文,文中的父亲龚千驹,毕业后从南昌来到赣州,度过了风风雨雨的42年。他研究兽医学、撰写学术专著、不求回报帮助乡亲、奔赴山野对草医草药“认、采、种、制、用”,经手的牲畜妙手回春,他还因“出生”不好在文革时受到批斗和迫害。当读到“父亲死于一场医疗事故”的时候,我不禁为失去这么好的父亲、这么好的中兽医感到悲痛和惋惜。书中还写了外公外婆的离去,老母亲的去世,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不得不面对的生命之重,让文瑞先生更加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他在《清明,是一场心灵道场》中给予清明哀思,给予清明诗意,给予清明哲学,并悟透了“扫墓、扫尘,其实就是对自己躁动的灵魂的安慰,从而求得内心的净空与清明”的人生哲学。客家人历来重视家族和先祖,透过文瑞先生的文字,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敬重生命的同时,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更不要忘了生养我们,于我们有恩情的亲人。
有家风之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写作说到底是在写自己”,矛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说“写小说本质上是在写自己”。笔者也认为,文瑞先生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不自觉地写他和他的亲人,整本书除了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故事,还集中体现了文瑞先生祖辈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作者在不经意中用了大量笔墨书写了父母情、父子情、祖孙情、夫妻情,等等,一家人其乐融融,和睦美好。在回忆父母情时,文瑞先生写道“父亲是喝着清清的抚河水长大,母亲是在当私塾先生的外公的‘之乎者也’的启蒙教育中出嫁”,可见文瑞先生父母的原生家庭非常不错,这也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母结婚时,父亲在读大学没有财力娶妻,母亲也没有嫌弃。“这一来,父母亲再未分离,风风雨雨相伴42年,直到父亲病逝”。父亲在文革中有轻生的念头,母亲哭喊着:“你怎么可以去死,你死了,我怎么活?家里这么多孩子怎么活?”母亲的哭喊,让父亲冷静坚强了下来。可以说,正是“父亲”“母亲”的相爱和相守,才缔造了这么一个儿孙满堂的温馨家庭。在写父子情时,文瑞先生记录了几个感人的瞬间。“文革期间,父亲为拍一张全家福,从农场赶十里路赴赣州城,拍完照又回去劳动。”“父亲中山装的大口袋里经常有几个小番薯,那是喂猪时带出来的,被我们翻出来后,让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父亲从行李中翻出一块月饼,告诉我是会议上发的,不舍得吃,留了好多天了。”“我染了痢疾,父亲从药厂取了黄连,药到病除。”这是文瑞先生与父亲之间的温情故事,兴许是受父亲润物无声的影响,文瑞先生也是这样做父亲的,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旅游,退休后到上海一心帮儿子带小孩,力所能及为儿子减轻负担。在写到祖孙情时,既有自己与外公外婆的故事,也有自己与小孙子的故事。“外公在旧社会是一名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在街头摆字摊为街坊邻居或过路行人写家信。”“南昌的外公,可以说是我对南昌最有温度的记忆了。”文瑞先生对于自己的孙子也疼爱有加,时常带小孙子逛上海的图书馆、公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让小孩从小耳濡目染,爱上阅读和学习。在写夫妻情时,文瑞先生记录了与妻子陪年迈的岳父回祖地祭祖、与妻子旅游等故事,读着饶有志趣。正是有良好的家风,所以文瑞先生的兄弟姐妹个个成才,“我和二姐映华、大哥文广均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都出了不少书。”文瑞先生的儿子也在上海安居乐业,成为行业翘楚,过着幸福生活。

有时代之歌。《繁花深处》还有一个特点是紧跟时代,勇立时代潮流。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我特别喜爱的一篇文章是《南康,南康》,这篇文章恢弘大气、娓娓道来,写尽了南康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着重写了赣州港与南康家具产业的前世今生,以及赣州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搭乘“一带一路”列车,融入世界发展大局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篇水准极高的报告文学作品。我曾经有幸拜读过几部与南康家具相关的文学作品,但依然觉得还是文瑞先生把南康家具产业写得更活,讲得更透彻,通篇文章更具现场感、真实感和时代感,文瑞先生终于帮助我解开了南康家具为什么能在红海市场的搏杀中风行市场、智行时代的秘密。文瑞先生还是有情怀的时代报人,他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辉煌、势弱与转型,尽管退休在家,但他的目光依然与媒体同在,他的脉搏依然与人民一起跳动。如果说《惜别晚报》表达了文瑞先生对传统纸媒改革转型之痛的惋惜和不舍,那么《聚焦光亮,走向壮丽》则是作者对赣州市成立融媒体中心的欢呼和祝愿。《大舸东流入海去》是作者对黄浦江、大都市上海和祖国美好未来的深情了望,“黄浦江上,气势磅礴,千帆竞发,重现大舸东流入海去之浩大气象。”这是文瑞先生作为一名写作者对民族复兴的在场见证,也是文瑞先生高唱的铿锵豪迈的时代之歌。
刘琳摄
三、最感肺腑其品:知行合一尤“宝贵”
最后,结合《繁花深处》的学习体会,我还想表达对文瑞先生的学习敬意之意。我曾在文瑞先生《人文赣县》的研讨会上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文化人是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化人更应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以文赋能,而文瑞先生做到了。二是文瑞先生关心青年的成长,他以最大的热忱,以不求回报的心态,无条件支持关爱青年,值得我们学习。至今,文瑞先生不仅曾教书育人,还耕耘播雨,为赣南文学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我还想说,文瑞先生躬身实践、“知行合一”的精神尤其宝贵。
一是行走的力量无穷无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以前只知道文瑞先生用脚步丈量了赣南大地,用妙笔生花点缀了美丽家园。但是拜读了《繁花深处》后,我犹如打开了一扇窗,并惊喜地发现,文瑞先生的视野并未限定在某个特定的地域,文瑞先生的脚步并未止步于赣南,他以赣州为原点和大本营,把视野投向了更为广袤的中华大地,把脚步迈向了更为精彩纷呈的未知视界。
二是学习的榜样自带光芒。前阵子,我无意中看到文瑞先生创作的作品堆积起来的照片,我仔细打量,发现书堆的高度竟快接近一个成人的身高了。本人不才,在过去的十来年,也出版了两部小书,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感觉像是打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结束后整个人如被掏空了一般,非要停笔“喘气”一阵子才有精力和素材,继续下一步小书的写作。而文瑞先生这么多年创作50余本书,平均每年出版约两部大作。可想而知,这背后是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劳动呀,是深入了多少个现场采访和收集素材呀,是采访了多少身边的群众和好的故事呀。如今,文瑞先生年过花甲,仍在含饴弄孙之余勤奋地学习和创作,文瑞先生的笔耕不辍和勤奋专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是助人的楷模古道热肠。和文瑞先生有过往来的朋友会发现,文瑞先生十分乐于助人。每每有朋友出版作品需要帮助,文瑞先生总是倾力支持。我记得拙作《金色鹭河》在赣县举办活动的时候,文瑞先生全程给予了指导帮助,还特意从上海赶回赣县助阵,并现场为拙作做了点评,让我倍感温馨和感动。此外,文瑞先生还热心给文友新书出版写读评、作推荐、广宣传,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举手之劳和感到快乐的事,而对很多人来说却是莫大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文瑞先生为文友写读评多达50余篇,整理成册后,也可以是一本厚重的作品了。
因此,在我看来,文瑞先生和《繁花深处》都是深邃耐读的,能成为文瑞先生的读者都是幸运幸福的。再次祝贺新书出版,祝福文瑞先生。
[作者简介]刘七宝生,男,江西赣县田村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南昌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出版有客家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丰收》《金色鹭河》。
附∴
AI评价:
这篇文章是一篇七千余字的读后感,作者刘七宝生通过深入阅读赣南知名作家龚文瑞先生的散文集《繁花深处》,表达了对作者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和敬意。以下是AI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一、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1. 内容全面: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繁花深处》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对作者龚文瑞先生的个人经历、文学成就、作品特色、家风传承以及时代精神的解读。作者不仅对书中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还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龚文瑞先生对赣南文学、文史研究和文旅发展的贡献。
2. 情感真挚:刘七宝生与龚文瑞先生是忘年交,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文章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恩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赣南这片土地的热爱。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1. 结构合理: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从“最是珍贵其人”“最新力作其书”“最感肺腑其品”三个方面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龚文瑞先生的为人、作品及其精神品质。
2. 重点突出:在每个部分中,作者都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撑观点。例如,在“最是珍贵其人”部分,详细列举了龚文瑞先生在文学、文史和文旅方面的贡献;在“最新力作其书”部分,对《繁花深处》的各个篇章进行了细致解读,展现了作品的多面性。
三、语言优美,富有文采
1. 语言流畅:文章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句式灵活多样。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繁花深处》是一部厚重的散文集,是一部深藏秘密的佳作,更是一部充分彰显作者文学造诣和博大胸怀的好作品”,这样的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势,也突出了作品的价值。
2. 富有文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原文内容和相关典故,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等,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学品质。
四、观点鲜明,具有启发性
1. 观点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了对龚文瑞先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认为龚文瑞先生是赣南文学界的“宝贝”,《繁花深处》是一部充满“宝藏”的作品。这些观点鲜明且具有说服力。
2. 启发性强:文章通过对龚文瑞先生的“知行合一”精神的阐述,以及对其助人为乐品质的赞美,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五、.总体评价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者通过对《繁花深处》的深入解读,展现了龚文瑞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文章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启发性。虽然篇幅略长,但整体上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