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题《象外之境》
孙克 1935年生于天津市。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曾任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等职。 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及美术史论、美术评论工作,兼擅书法。自幼习书,苦无名师而不得要领,然心实慕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潜心研究书法,以古人为师。读书、临碑贴40年,逡巡于书学门庭至今,未敢称登堂。临书自褚遂良《孟法师碑》始,取其平正,由此及于唐人诸碑,多所浏览。1964年始专力于北碑,临《郑文公》20余年。旁及《张玄墓志》、《泰山金石峪》、《瘗鹤铭》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临《书谱》至今。喜宋人书,临米芾帖,观苏黄巨迹。倾心明遗民诸老,敬服傅山书艺与人格。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主要专业报刊发表论文数以百计,近百万字,出版有《孙克美术论文集》,收入论文80余篇,40万字。并有《黄秋园艺术评论文集》、《巨匠集黄宾虹》等编著。
学习书法过程,有感于三个层次,要逐渐解决。第一个层次或称习书的初级阶段,即要把字写好,就是每个字的结构合理,先要平正舒展,中宫端严,“中宫”者,即如故宫之中轴线也,中轴节奏确立,则两厢侧翼可以任意摆布矣。临帖当然以唐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眞卿)为主,今人教学以临欧为多,因为欧体端庄儒雅,较易讨好,但气局不大难以为继。观宋以后大家,多以颜体奠基,盖颜书气势磅礡,笔力雄厚,宽松舒展,大开大合,后人学之并不影响自由发展。
习书的第二个层次,我认为要解决笔力笔法的运用问题。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学书之人皆知落笔有力为佳,但现代人自幼使用硬笔如铅笔钢笔,习惯直笔划线,笔在纸上直来直去,我习书多年,起初未得明师指点,即临写魏碑,不懂笔法变化白白空费了时光。而传统书法用笔则跳腾变化,讲究执笔方法,肩、肘、腕、指各有所用。更注重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注意笔锋的提、按、转、折,期间参以笔速的掌握。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线条的内涵质量。总结历代书法的历史,几乎是线条发展的历史。自唐宋而明清,无非是以线条追求书写的情感、情绪的自由表达,并且通过人生的体验和学问修养的深实、书写经验的积累,最终达到书法人生的自我确立。我们说,写出书家他“自己”,就够了。一个书家临仿二王、颜柳、米芾,即使乱真,也不过是匠人而已。
书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关于“气”的问题。“气”是个很深奥微妙的概念,这里只就书写的技术角度来谈。习书的人都知道下笔有“骨”和“肉”的关系,譬如人体,骨肉相存不可偏颇,但还有“气”的存在,“气”犹如呼吸吐纳,更联系到血脉流动,无“气”则无精神,不能存活。书写成行,字与字间相互贯联,凭借书写的经验和习惯,达到同气相连的程度,书者称之为“行气”,进而通篇之“气”完满贯通,则得神采。所以,“骨”、“肉”、“气“——“神”,在书写中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做个好书家,既是勤奋熟练的技艺行为,更要努力读书,提高修养,人品高洁,器宇轩昂,其书法方能得“神”。
以上一些感想,拉杂写来,未得要领,贻笑方家。
2016年11月
薛永年评孙克书法
(文/薛永年)
考吾国绘事,古之评家,通画理,工书法,博学多识,亦擅文辞。故评画诗文,多为题跋,书于画后,珠联壁合。后之览者,读之不惟得其妙义,亦可玩味书法诗文之美,品茗展卷,其乐何如!西学东渐,已逾百年,硬笔取代柔毫,电脑更易硬笔,白话代替文言,旧诗变为新诗。故今之评家,多著文以评画,洋洋万言,打字立就,载于报刊,顷刻流传,鲜有兼善诗文题跋者。有之孙克学兄即其一也。克兄虽少为诗,而其文清明晓畅,如风发泉涌,故求著文者踵相接。而其书法功深,知者不多,故得其题跋者亦如星凤。一日,余造访于甜水园寓庐,克兄题悲秋《雪梨海岸图》引首方毕。但见大字擘窠,沉着痛快,含蕴深厚,更见其案头所书条幅甚多,大率无惊世骇俗之新奇,却多雄健遒厚之内美。乃相与论书,并及书画相通之道。始知其研习书法,已逾五纪,书画相通之理,了悟有年,其力倡笔墨,推动写意,其来有之,非浅学者流随人短长者。
《郑文公碑》.始艮终乾,一波三折,含蓄开张,雍容大度,包慎伯称其:“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以此筑基,堂宇可造。过庭草法,虽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讥,然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妍润道劲,先柔后刚。极笔势之变化,出姿态于规矩,破而愈完,纷而益治。襄阳行书,亦胎息羲献,旁采诸家,集古诸长,总而成之。自谓刷字,八面出锋,下笔迅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筋骨雄毅,神采飞扬,徘徊俯仰,尽态极妍。克兄以郑碑为体,以虔礼、元章为用,把笔临池,又已廿载。故积学功。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