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苏门四学士的诠释
元宵刚过,入夜,如水的月光倾洒而下。我翻开文学史,恍惚间,仿若看到四位身着白衣的北宋文士,踏着那千年之前的月色,款步走来。黄庭坚手持竹杖,步履沉稳;秦观手摇折扇,风姿绰约;晁补之衣襟沾染着缕缕酒香,豪迈洒脱;张耒袖间轻拂着融融春风,温润如玉。他们虽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都沐浴在东坡居士洒落的同一片清辉之中。
黄庭坚,常在寒夜之中,精心煨燃着意象的篝火。《寄黄几复》里,“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温润甘醇,才刚滑入咽喉,“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孤清峭拔,便已接踵而至。他的诗句,恰似武夷山那未经驯化的野茶,初尝时,苦涩在舌尖蔓延,细细品味,回甘却在心底久久荡漾。身为江西诗派的宗主,他执意将寻常文字,锤炼成青铜鼎彝上精美繁复的纹样,让每一个典故,在平仄韵律间,裂变出振聋发聩的金石之音。他馈赠给世人的浪漫,宛如峭壁之上那株傲然挺立的青松,带着嶙峋而深沉的深情。
秦观,于二十四桥的如烟柳色里,精心酿制着另一种月光。《鹊桥仙》中的银河之水,至今仍泛着粼粼清辉,仿若亘古未改。他轻巧地剪下牛郎织女之间的情丝,在“两情若是久长时”的悠悠叹息中,编织出一张千古情网,网住了世间无数有情人的心。这位婉约词宗,笔尖稍作停顿,便有斑斑啼痕,在纸面晕染开来,洇成一片凄美的风景。他的浪漫,恰似江南梅雨时节湿透的罗帕,轻轻一拧,便能淌出溶溶月色,那月色里,满是缠绵悱恻的情思。
晁补之的墨迹,裹挟黄河涛声在奔涌、在咆哮。《摸鱼儿·东皋寓居》里,手持渔竿的他,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稳稳立在船头,与天地举杯对饮,那狂放不羁的姿态,令人眼前陡然一亮。这位来自山东的豪杰,笔锋如剑,凌厉地劈开俗世的种种矫饰,直抵生命本真的苍茫之境。他的浪漫,仿佛是烈马疾驰扬起的滚滚烟尘,那急促的蹄声里,夹杂着齐鲁大地雄浑而深沉的回响,声声震撼人心。
张耒的文字,总是萦绕着春水煎茶的袅袅暖意。这位淮南布衣,笔触最为平淡天真,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让“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夜坐》)这般倔强的风骨,穿透薄薄的纸背,直击人心。他的浪漫,宛如深巷中杏花悄然酿造的清酒,初尝时,滋味看似寡淡,然而后劲却十足,足以醉倒整个汴梁城的烂漫春天。
夜色渐深,四位白衣墨客的倒影,在茶汤里轻轻摇曳、晃动。他们各自高擎着不同的灯盏 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那轮永不西沉的明月——那是华夏文脉最深邃的浪漫,在平仄的江海里,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