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缘:在热爱与坚守中前行
文/黄振涛
在地铁车厢里,人群熙熙攘攘,列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交织在耳畔。我下意识地掏出手机,指尖习惯性地在屏幕上滑动,试图捕捉脑海中稍纵即逝的灵感,像往常一样胡写乱划一阵。然而,今天的思绪却如断了线的风筝,在茫茫的天空中失去了方向,无论我如何努力,都难以拼凑出一段完整的话语。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是蒲城县的挚友申老师发来的微信:“祝你平安,期待美文”。简单的几个字,却像一束暖光,瞬间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让我原本有些低落的情绪,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心花也随之悄然绽放。
春节前后的时光,仿佛被岁月按下了慢放键,悠闲而惬意。平日里忙碌的事务逐渐减少,我便一头扎进了文字的世界,在手机上创作了不少散文和诗歌。我深知,这些作品在选材的新颖性、立意的深刻性、结构的精巧性以及言辞的优美性上,与那些文学大家的杰作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每一次,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新作分享给申老师,总能收获他真诚而细致的美评。这让我在感动之余,更多了几分自惭形秽,也暗暗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申老师的人品,在我们朋友圈中是众人称赞的典范。他为人正直善良,做事认真负责,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秉持自己的原则,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同事和朋友们的一致敬重。退休后的他,依旧活跃在乡邻之间,用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服务。他精心为乡邻编拟婚联,用喜庆的文字为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撰写挽联时,又以深沉的笔触寄托着对逝者的缅怀;在撰写墓碑时,更是字斟句酌,力求每一个字都能准确地传达出逝者的一生。他对待文字的严谨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他多次耐心地为我修改作品,从文章的框架搭建到字词的斟酌选用,都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还时常鼓励我坚持创作,这些点滴关怀,都成为我在文字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回顾过往的岁月,我与文字之间的缘分,千丝万缕,难以言表。我常感慨,自己既得益于文字,也因文字而历经艰辛。得益于文字,是因为在退休之后,它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个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老头,因为对文字的热爱与执着,有幸被多个单位返聘,从而跨越了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人生轨迹,开启了一段又一段全新的旅程。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分享彼此的见解与感悟,也让我领略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深邃。
然而,追逐文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完成一篇满意的稿子,我常常陷入咬文嚼字的“苦战”之中。在夜深人静之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已沉睡,唯有我还在与文字苦苦“纠缠”。为了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我会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地思索、筛选;为了雕琢出一个满意的句子,我会反复修改,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改,直至满意为止。在那些沉浸于文字的日子里,我不知不觉减少了与外界的交际,错过了许多娱乐休闲的时光,甚至在不经意间,对亲情和友情有所疏忽。这种对文字的执着,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理喻,甚至有些“傻气”,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深入骨髓、难以割舍的热爱。
就像曾经县剧团的那位朋友,剧团因经营困境,演职人员不得不被分流到教育、文化等不同部门。他被分配到某中学担任门卫后,对曾经从事的秦腔事业充满了怨怼,甚至恶语相向:“狗日的秦腔”。但我对文字,却永远不会有这样的负面情绪。无论在创作过程中遭遇多少痛苦与挣扎,无论花费多少心血与精力,我始终对中国的方块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每一个方块字,都像是一个蕴含着无尽能量的精灵,它们形态各异,性格鲜明。它们可以组合成优美动人的诗句,如潺潺溪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也能够构建出深邃睿智的哲理,如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它们既能生动地描绘出世间的繁华盛景,让人身临其境;也能细腻地倾诉内心的孤寂哀愁,引发强烈的共鸣。当我用这些灵动的方块字,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录下来时,仿佛与它们建立起了一种奇妙而紧密的联系,它们成为了我表达自我、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未来的日子里,我仍会坚定不移地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遨游,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我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更优美、更真挚的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在文字的世界里得以永恒。我也满心期待着,能够创作出更多让自己满意,也能得到申老师和朋友们认可的作品。因为,文字,早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灵魂的寄托,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拼座车上了泾阳塬,我疲倦了。收笔。
(初稿划于2025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