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公社全部改制为乡镇,乡镇便成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乡镇干部也成为了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众所周知且略带贬义的、专门为乡镇干部量身定制的非官方专有名词——乡干。
凡是真正的乡镇干部(挂职锻炼的不算在内)都深切地知晓:别看乡镇干部最多也就是个连芝麻大点儿的科级干部,那工作可真是如同在蜗牛壳里做道场一般——难干得很。 在“三提五统”的时期,乡镇干部基本上全年就忙活两件事——刮宫流产和催粮要款。
“刮宫流产”是计划生育工作,属一票否决制,是领导们的“帽子”工程,年终考核不合格,书记和乡镇长轻则诫勉谈话黄牌警告,重则就地免职永不续任,所以不管你是不是计生站职工,只要你是乡干,全年都要绷紧计划生育这根弦,进村入户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的是有无计划外怀孕,听的是有无计划外出生的婴儿啼哭声。
那时的口号就是: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该扎不扎,房倒屋塌。所以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各项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甚至陌生人到村里问个人问个路什么的,大多数农民们都会神色慌张地说不知道,并惧而远之。
催粮要款属于经济工作范畴,是全体乡镇干部以及乡村教职员工的“吃饭”工程。从省级到乡镇,各级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即“谁家孩子谁抱走”。
在工业欠发达的乡镇,税收相对较少,因此向农民催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以及征缴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就成为这些乡镇的中心工作。农业税属于“皇粮国税”,数额较小,农民们通常能够积极踊跃地足额缴纳。
而“三提五统”是依据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征缴的,其中水分较多,数额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足额征缴完毕,故而成为了一项经常性工作。对于某些征缴难度较大的村子,乡镇政府会组织全体乡镇干部吃住在村,逐组逐户强行征缴。
由于财政收入具有季节性特点,拖欠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就成为了常态,往往是几个月发放一次,而且只发放百分之八十,其余百分之二十在年终乡财政充裕时补发。如果乡财政紧张,那就只能等待,等什么时候有钱了,就什么时候发放,有时等着等着就像老和尚说媳妇一样——黄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就是上面的党政机关、各个职能部门和所有局委,这根"针"就是乡政府,上面哪根线提提动动,下面这根针就得蹦蹦跳跳,所以乡干又被戏称为"万金油"干部,种烟种粮种水果,修路补堤搞河防,党建房建和城建,信访矛调减救灾,总之,只要是"线线"布置的工作都得会搞,而且还得搞好,如果搞不好的话,纪检、检察、督察、通报会把你搞得愁眉不展精神崩溃。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乡干部的工作重点是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因此,下乡成为了乡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一。在道路平坦的乡村地区,乡干部可以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下乡;而在道路崎岖、坡高沟深的山区,他们只能依靠步行。这就导致了乡干部们在晴天时一身灰尘,雨天时两脚泥泞。
由于下乡途中常常无法及时补充水分,乡干部们只能自己携带塑料杯。然而,这却被一些农民戏称为“乡里干部来下乡,手里提个牛蛋缸”。
有时,由于任务紧急且路途遥远,乡干部们不得不吃住在村里。于是,一些有点文化的村民就编了一个顺口溜:“三天一只鸡,五天一只羊,立在村口望一望,村村都有丈母娘。”
春雷乍响,延续了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就此取消,“三提五统”也不再征收,不仅如此,种地还有补贴,农民们欢欣鼓舞,纷纷庆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开,有的地方甚至对生二胎、三胎给予各种补贴。
人们都以为乡镇干部的工作轻松了,好干了,其实不然。同是一块地,前些年要求必须退耕还林,现在又要求必须退林还耕,退还之时农民都有抵触情绪,乡镇干部们就逐家逐户,苦口婆心地解释劝说。
上面的政策是“不折腾”“少开会”,然而到了乡里却变成了“不,折腾”,成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诸如小城镇建设、土地征收拆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殡葬改革、农厕改革、秸秆禁燃禁放、农民脱贫致富、村容村貌整治、种植区域规划等等,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达标活动。每一项工作都被说成是政治任务,都要求乡干部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甚至要求乡干部们要“5+2”“白+黑”地工作。
乡干们待遇提高困难。乡干主要由一小部分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编人员构成,从事相同的工作,公务员享有车补,而事业编人员却没有。据说:事业编人员也将发放车补,然而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好几年,却仍然只是传说。
事业编人员待遇的提升完全依赖于职务职称的晋升,进入公务员序列提升职务的难度堪比登天,这一点无需多言。而职称的提升不仅要求论文、奖励证书、研究成果和任职年限,最关键的是还需要有岗位。乡镇各个岗位本身设置就较少,再加上人员不断充实,想要提升职称更是难上加难。与公务员不同,公务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可以通过职级并行政策提高职务,从而提高待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农村,与这个“基础”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乡镇政府,也就是全国人数达三百多万的乡干。真心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优惠乡干的政策,让乡干不再难干。
赞乡干
一双大脚踏山川,
两条长腿走乡村。
但得国强民致富,
无怨无悔献青春。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