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和郭澄清
运河岸边两颗耀眼的文曲星
张居明
冀鲁平原沃野千里,水域辽阔,河湖纵横,有一条河流如一条彩带绵延1百多公里滋润着冀鲁大地。这条河古时候是黄河故道,后几易其名:明朝永乐年间命名四女寺减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更名为漳卫新河。

(王蒙为郭澄清纪念馆题写馆名)
在运河的下游南北两岸有两座千年古城:一个是因齐桓公缮皮革于南城,而得名的南皮县;一个秦时就有胡苏亭,金天会二年因城遭水淹,遂东迁建新城取其平安、宁静之意而得名的宁津县。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且地理位置数次变更,村庄犬牙交错,历史上还有过宁津归南皮管辖、南皮几个乡镇属于宁津的阶段。后来,国家规划以漳卫运河为界,山东省、河北省才确定下来。在这条母亲河的养育下,两岸人民丰衣足食,瓜果飘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南北两城同时升起两颗耀眼的文曲星:一个是河北岸,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名誉主席、南皮人王蒙;一个是河南岸,中国当代作家、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长篇小说《大刀记》作者,宁津人郭澄清。两个人犹如两颗星辰闪耀在中国文坛,为家乡运河增光添彩。二人不但著作颇多、成就蜚然,而且人品与作品俱佳。因为同是沧州老乡(宁津县1965年才正式化划德州市管辖,郭澄清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作品就是发表在河北刊物上)。两位作家都是在二十多岁就很早出名,且成就斐然,由于互相敬重,都很喜欢对方写作风格,神交已久。即使在“文革”最困难时期,一个从首都北京下放到戈壁大漠新疆仍笔耕不辍,写出了《这边风景》,后获茅盾文学奖;一个从省城济南回到老家郭皋村三间小土屋里,矢志不渝,拖着病体完成了长篇巨著《大刀记》,并被印成小人书连环画,全国十几家电台连播又拍成电影。

(《大刀记》作者郭澄清)
1989年8月10日郭澄清不幸在济南千佛山医院逝世,王蒙先生与丛维西、严文井、屠岸、王守仁等闻知第一时间给郭澄清亲属打来电话向这位文学界素有“保尔”之称的当代作家表示深切哀悼。
2011年10月2日,全国首届郭澄清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大奖赛在宁津召开;2015年1月7日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和海润影视联合拍摄的电视剧连续剧《大刀记》成功上演,创下了当年收视率新高。
2015年,宁津县筹备建设郭澄清纪念馆,王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注,并于2019受邀亲笔手书“郭澄清纪念馆”悬挂于纪念馆门楣之上。
笔者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从小喝着运河水长大,沐浴着这两颗文曲星的光芒走上文学之路的。童年时候,一本《大刀记》小人书伴我度过快乐时光,电影上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励着我,长大要拿着刀枪去杀鬼子,和小伙伴们也是玩戴着柳条帽拿着棍棒冲啊!杀啊!打仗游戏。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成了一名真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部队期间,最爱读的是王蒙的作品,像《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活动变人形》等。一部部作品充满朝气,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饱含着正能量。在和爱好文学的战友交流文学时总是爱谈王蒙的作品,站在祖国的边疆站岗放哨也自豪地称王蒙是自己的老乡。
2019年9月23日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和郭澄清的《大刀记》同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如今两座古城一个建有王蒙艺术馆,一个建有郭澄清纪念馆,似两座亮丽的塔标,相互辉映,照耀着后来人继续前进,鞭策激励着一代代文学青年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奉献社会。
张居明简介:德州市作协会员,痴爱文学,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