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繁花深处,见人文之魂
――读龚文瑞先生《繁花深处》有感
廖 彩 新
乙巳蛇年的元宵节后,刚刚在春节的喜庆中过完了年,感觉喜悦余额尚不足之时,收到了来自上海的快递,拆开快递,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装帧精美的龚文瑞先生新书――《繁花深处》映入眼帘,顿时,喜悦余额又溢上心头。这是我自乙巳年春节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非常感谢龚文瑞先生赠书。
算起来,与龚文瑞先生相识已25年了。记得2001年夏天,我接到龚文瑞先生的电话,称我的一篇散文《南岭翡翠九连山》,收入了由龚文瑞先生主编的《赣南名胜古今诗文荟萃》(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书,叫我有时间去赣州时到他单位拿这本新书。一周后,我在赣州见到了龚文瑞先生。那时,龚文瑞先生年轻英俊,和蔼友善,满脸笑容,谦虚谨慎,亲切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见如故。自此,我一直关注拜读龚文瑞先生的文章。他独著、合著和主编的50部著作中,我有一半以上都认真拜读过,真正成为了龚文瑞先生的忠实粉丝。
龚文瑞先生,这位在文学领域深耕几十年的耕耘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在文坛上留下了诸多佳作,真可谓著作等身。他的文字,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读者内心深处对世界认知的大门。《繁花深处》更是他数十年学识沉淀与人生感悟的结晶,承载着他对故土家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文关怀的执着坚守。
结构:五重乐章,人文交响 《繁花深处》的结构布局独具匠心,宛如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由“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重乐章,以及附录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脉络,却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繁花深处”犹如序曲,引领读者走进龚文瑞先生细腻的内心世界。在这里,龚文瑞先生用灵动的笔触描绘着江南水乡的古老韵致,那悠悠的乌篷船、斑驳的石桥、粉墙黛瓦的古宅,在龚文瑞先生的笔下都充满了诗意与温情。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宁静。
“大河之源”则是激昂的快板,展现着大自然的雄浑与壮丽。粤地东江的汩汩江流,奔腾不息,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龚文瑞先生站在江畔,感受着江水的磅礴力量,心中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文字犹如江水般汹涌澎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同领略这大河的雄浑气魄。
“红河放歌”宛如一首悠扬的民歌,唱响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独特魅力。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天梯般连接着天地。龚文瑞先生深入哈尼族的生活,描绘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生活,展现了哈尼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勇气。
“天上云居”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如同交响乐中的慢板。山西五台山的庄严肃穆、江西庐山的云雾缭绕,在龚文瑞先生的笔下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站在山巅,俯瞰着脚下的云海,龚文瑞先生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思考着人生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
“家园厚土”是整部交响乐的高潮,也是情感的汇聚之处。故乡的人情风物,那些熟悉的面孔、亲切的乡音、传统的习俗,这一切都在龚文瑞先生的笔下一一浮现。这里不仅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更有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龚文瑞先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附录部分则像是交响乐的尾声,虽篇幅不长,却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其中收录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剖析与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理解作品的视角。
内容:山川湖海,皆是深情 全书收录了约80篇散文佳作,36万字的篇幅,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从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到都市上海的繁华喧嚣;从浙江安吉的青青茶园,到吉林松花江畔的奇景;从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到山西五台山的佛教圣地,龚文瑞先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在描绘江南水乡时,龚文瑞先生不仅着眼于外在的景色,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讲述着水乡古镇的历史变迁,那些古老的传说、名人的故事,都为水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他的笔下,江南水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柔美与坚韧。
对于都市上海,龚文瑞先生则展现了它的多元与包容。繁华的外滩、高耸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但龚文瑞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繁华,他还深入弄堂小巷,探寻上海市民的生活百态,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人文情怀。
在描写自然风光时,龚文瑞先生善于捕捉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浙江安吉的茶园,不仅有着漫山遍野的翠绿,更有着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龚文瑞先生通过描绘茶农们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是龚文瑞先生笔下的又一胜景。这里的梯田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的成果。作者深入哈尼族的村落,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描绘了哈尼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他的笔下,哈尼梯田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让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龚文瑞先生还在书中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传承的担当。在描写山西五台山时,他不仅介绍了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和佛教建筑,更深入探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五台山,让读者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色:自然人文,完美交融 龚文瑞先生在《繁花深处》中,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文字犹如一把神奇的画笔,既能够勾勒出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又能够描绘出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龚文瑞先生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载体。他笔下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仿佛具有了生命和灵魂,与读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例如,在描写松花江畔时,龚文瑞先生写道:“松花江,恰似南方的万绿湖或陡水湖,远山如画,游船如林,只是湖水浅了许多,让山与水之间有了些裸露的黄土,减损了不少韵味,更有拉生意的商人满嘴浓浓的商业味,搅了松花江的清韵;晚上的松花江灯火通明,河灯节把松花江的夜景美化,以至于长春人都不远驱车百里来到这里纳凉赏灯。”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松花江的美丽景色,更通过对松花江的赞美,表达了龚文瑞先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龚文瑞先生在描写人文景观时,也不忘展现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他通过对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在描写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哈尼族人民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独特的梯田灌溉系统和农耕方式。他指出,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体现了哈尼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此外,书中收录的评论文章也为作品增色不少。这些评论文章既有作者本人对自己创作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也有赣南师范大学数名在校学生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评论文章,更好地理解龚文瑞先生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滋养。
价值:启迪心灵,传承文化 《繁花深处》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让读者在领略各地风情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人生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繁花深处》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的机会。龚文瑞先生通过对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繁花深处》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龚文瑞先生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湛的语言技巧,为读者呈现了一场文学的盛宴。他的文字优美流畅、富有诗意,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繁花深处》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阅读《繁花深处》的过程中,读者仿佛跟随龚文瑞先生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在龚文瑞先生的引导下,对自然、对人文、对历史、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文学与文化世界中探索的道路,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繁花深处》将继续扩大在读者中流传,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也将如同一颗颗种子,在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让我们一起走进《繁花深处》,感受那山河与人文的交响,领略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2025年2月16日夜草于龙南
作者简介:廖彩新,江西龙南人,公务员,作家、摄影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赣州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客家摇篮》杂志社特邀摄影师。 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江西日报》、《东方散文》、《海河文学》、《江西青年报》、《赣南日报》、《今朝》、《客家摇篮》等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及纪实文学等千余篇,代表作《学会等待》、《雨夜里的那束光》、《南岭翡翠九连山》等,其中若干篇获全国和省市优秀文学作品奖,多篇报告文学及散文入选全国优秀文学作品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