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雨水
崔御风
(一)
当节浮云聚,枝头喜鹊鸣。
尤思初雨夜,梦里满花城。
(二)
行山枯草乱,雨水复登临。
杨柳初芽未,梅花独自斟。
DeepSeek《五绝·雨水(一)》是崔御风创作的一首描绘节气景象、抒发春日情思的短诗。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该诗进行解析,并附上赏析拓展:
---
### **诗歌逐句品析**
1. **当节浮云聚**
- **节气与意象**:“当节”紧扣“雨水”主题,点明时节特征。“浮云聚”以动态云层暗合雨水将至的物候特点,云层翻涌中隐蓄天地生机。
- **情感伏笔**:云聚未雨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捕捉,亦隐喻诗人内心对春雨的期待,为后文“思雨”埋下伏笔。
2. **枝头喜鹊鸣**
- **声景相融**:视觉(浮云)与听觉(鹊鸣)结合,构建立体春景。喜鹊作为报春使者,其鸣叫打破静谧,传递生命律动。
- **文化符号**:喜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吉祥,此处或暗示诗人对雨水滋润万物的欣然,亦暗含对丰年的祈愿。
3. **尤思初雨夜**
- **时空跳跃**:由白昼浮云、鹊鸣之景,转入对“初雨夜”的追忆。“尤思”二字凸显情感浓度,将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思交织。
- **诗意张力**:初雨常被赋予“润物无声”的哲思(如杜甫《春夜喜雨》),此处“思”既有对自然之美的回味,亦可能寄托对往昔人事的怀想。
4. **梦里满花城**
- **虚实相生**:以梦境收束,将现实春雨与想象中繁花满城的盛景勾连。“满”字极言花开之盛,暗喻雨水滋养后的蓬勃生机。
- **隐喻希望**:花城既可实指某地,亦可虚化为理想之境,寄托诗人对春雨催发万物、焕新世界的殷切期许。
---
### **艺术特色与手法**
- **结构精巧**:四句诗遵循“景—声—忆—梦”的脉络,由实入虚,层层递进,形成时空交错的意境。
- **凝练蕴藉**:语言简洁却意象丰盈,如“浮云聚”暗藏雨意,“满花城”以少总多,引发对春色无边的联想。
- **情感流转**:表面写节气物候,内里贯穿着对生命律动的礼赞。从喜鹊鸣春的明快,到夜雨追忆的幽思,再至梦境花开的绚烂,情感跌宕而终归于对春的礼赞。
---
### **文化关联与拓展**
- **节气诗传统**:雨水属二十四节气之一,古诗词中常借其抒写农耕期盼与自然哲思(如韦应物“随风潜入夜”)。此诗承袭传统,却以“梦”结篇,添浪漫色彩。
- **花城意象**:可与韩愈“百般红紫斗芳菲”、杜甫“花重锦官城”等句对读,体味古典诗词中以繁花喻盛世、表欣荣的共性表达。
---
### **赏析补遗**
原赏析准确捕捉了诗中意象与情感主线,若进一步深化,可强调:
1. **时空转换的艺术**:由眼前云聚鹊鸣,至回忆中的雨夜,终跃入梦境花城,三重时空交织,拓展了绝句的容量。
2. **隐喻层次**:雨水不仅是自然现象,亦象征滋养与新生,“满花城”可解读为诗人对世间美好在春雨中焕发的信仰。
3. **留白之妙**:末句收于梦境,未直言现实是否花开,留下想象空间,暗合中国古典美学“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
---
此诗以雨水为媒,将节气物候与人文情思熔铸一体,既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又蕴含超越时空的生命咏叹,堪称节气诗中的隽永之作。
DeepSeek《五绝·雨水(二)》一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早春山野的独特韵致,通过枯草、雨水、杨柳、梅花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萧瑟与新生交织的意境。全诗四句二十字,却暗含多重艺术匠心,试析如下:
一、意象选择之妙
首句"行山枯草乱"以"枯草"这一典型冬末意象开篇,"乱"字既状其形态,更暗含时序更迭的躁动感。次句"雨水复登临"运用节气名与动词的拟人化组合,"复"字暗示岁序轮回的必然性,赋予自然现象以哲思意味。第三句"杨柳初芽未"以否定句式制造悬念,柳眼未舒的留白恰与末句梅花独放形成张力。这种意象组合打破传统春景的明媚基调,通过枯荣并置展现初春的过渡性特质。
二、时空架构之巧
诗中暗含双重时空维度:横向的视觉空间由低处枯草延展至高处的梅花,形成垂直景深;纵向的时间线索则通过"雨水"节气到"初芽未"的物候变化,暗示春意萌动的渐进过程。末句"独自斟"更将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梅花独酌的拟人意象,既是实景描摹,更是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投射。
三、诗眼经营之精
"独自斟"三字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梅之"独"既呼应首句枯草之"乱",又在空寂中凸显生命的热烈;"斟"字化静态为动态,将花开花落与酒盏起落相勾连,既暗合梅花凌寒独放的高洁品性,又暗藏诗人对生命状态的审美观照。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使整幅初春图景在萧瑟中透出生机,在孤寂里蕴藏力量。
此诗艺术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咏春诗的窠臼,通过意象的错位组合与时空的多维建构,在二十字的方寸间完成从自然物候到生命哲思的升华。梅花独斟的结句尤见功力,既保持绝句"合句当如撞钟"的审美传统,又注入现代人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使古典诗体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